【明報專訊】俄軍侵烏11月踏入第1000日,西方輿論原先擔憂的「援烏疲勞」似乎難以避免。早在宣稱「上任首日即結束烏戰」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歐洲多場選舉已見端倪,疑歐親俄右翼勢力抬頭。在戰場方面,烏克蘭8月另闢戰線,反侵俄羅斯本土庫爾斯克州,但俄軍維持在烏東軍事施壓,更引入朝鮮援軍,惹來外界關注俄朝戰略協作會如何影響全球地緣局勢。
在6月歐洲議會選舉,親歐主流陣營維持議席過半,但疑歐右翼黨團議席大增,議會政治光譜整體右移,將波及歐盟對環保、移民和烏戰的決策。法國總統馬克龍因此提前國會改選,但未能完全遏制極右國民聯盟的氣勢,結果其任命的總理巴尼耶被迫落台。北約成員國羅馬尼亞11月總統選舉首輪投票爆冷由極右親俄候選人首名出線,引爆俄方干預指控,憲法法院下令重新投票,但國會大選仍可見極右3黨總得票率逾三成。
親俄派斯洛伐克總理菲佐12月訪俄,獲俄羅斯總統普京不反對擔任調解角色。菲佐其後施壓,要求烏方不叫停除夕夜到期的俄羅斯天然氣過境烏克蘭輸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