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美圍繞經濟安全的角力中,其一最顯眼的環節在於美國尋求重組關鍵資源和產品的供應鏈,令人關注中美在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分岔」趨勢。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北大學者王勇承認,中國正面臨一定戰略壓力,主要集中經濟科技方面。對此,王勇總結中方三大應對策略:在製造業利用自身優勢推動轉型升級、擴大開放吸引外資、海外重新佈局規避美國等的高關稅壁壘。
「中國面對着這樣的國際格局重組,這樣的壓力我們把它稱之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王勇形容美國對中國推行所謂的大國競爭,旨在維護美國霸權,全方位打壓中國,「中國面臨的戰略壓力當前主要是集中在經濟科技方面的壓力,這也是中美競爭的戰場。中美之間在戰略關係保持相對穩定,雙方在熱點問題上管控危機,關係可以穩定、避免熱戰的情况下,那麼經濟科技的競爭,以及相關的經濟安全問題變得日益突出」。
王勇認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製造業當中面臨的壓力,主要是美國以至西方所推動的製造業回流(reshoring)、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他坦言這方面對中國還是構成很大的壓力,使得外資過去將中國作為最大的生產基地、製造中心的投資在減少,也有一些企業面臨着美國的政治壓力,或自身為了應對美國等所樹立起的高(關稅)壁壘的對外進行投資問題。他不諱言中國在製造業體系當中存在着「斷鏈」的風險,「尤其是在半導體行業存在的問題更加嚴重」。
護中國製造 轉型升級擴大開放海外佈局
談到中方的潛在應對方式,王勇提出以下三大重點:
(一)製造業轉型升級——他認為外界應對中國製造「充滿信心」,畢竟中國工業總產值佔全球約35%,美國是12%,中國一個相當於後面10個國家的總和,「中國完全有信心利用自身的製造業優勢,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
(二)擴大開放——利用中國不斷擴展的優勢,吸引外國的投資到中國來——他解釋,儘管最近受到經濟和地緣政治競爭的影響,外國來華投資減少,但對跨國公司來說,中國仍是重要的投資市場,故中方在二十屆三中全會上通過深化改革,推動中國進一步的開放,「我相信這個方面應該會取得一些成效」。
(三)海外佈局避開西方壁壘——第三是結合當前形勢,適應新的國際環境,再在海外進行一定的佈局,來躲避美國等相關國家所築起的高關稅壁壘,例如是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至是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國家。
惟王勇提醒,中國企業應當考慮到投資所在國的風險,「特別是對於競爭對手國家的投資,要盡量地減少;在戰略上、安全上對中國可能有安全威脅的國家,要控制投資;同時加大對中國友好國家的投資,在發展經貿關係的同時,也能夠增進中國跟相關國家的外交關係、政治關係、甚至是安全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