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諾貝爾和平獎強調堅守核禁忌的背後,是近年全球戰火頻仍,令核威脅不斷升溫,像核子科學家象徵式判斷核威脅的「末日鐘」,去年1月便因俄軍侵烏撥快10秒,距離象徵世界末日的午夜12時只差歷來最近的90秒。俄羅斯自侵烏受阻以來,一直要脅可能用戰術核武,而俄軍控制烏克蘭扎波羅熱核電站,烏軍反侵俄本土時也一度劍指庫爾斯克核電站,令人憂慮戰火會意外引發核災。
憂戰火意外引發核災
另一邊廂在中東,隨着以哈戰爭外溢,不公開承認的核武國以色列正醞釀報復性攻擊伊朗,針對選項包括伊朗本土的核設施。外界也憂慮德黑蘭加速製造核武,引發新一波核危機之餘,還可能令區內大國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受刺激尋求加入核武競賽。
在亞太/印太地區,朝鮮被認為已掌握一定程度的核武技術,韓國則促使美國同意構建包括美方核武的延伸威懾機制,令朝鮮半島核危機升溫。澳洲透過AUKUS協定獲美、英支援建造核動力潛艇,雖未涉及裝備核武器,但也招致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質疑帶來核風險。即使是「被團協」所在的日本,已故首相安倍晉三也曾打破禁忌,指日本國內應討論所謂「核共享」的政策,即參考北約部分成員國做法,容許日本部署並共同運用美方核武。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