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中國斡旋下,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上周五宣布達成復交協議,令外界關注到中美在中東影響力此消彼長的趨勢。美國《華爾街日報》(WSJ)周日(12日)引述知情人士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2月在沙特舉行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地區峰會上,建議今年在北京舉行海灣阿拉伯國家君主和伊朗官員的高層會議,據報包括德黑蘭在內各方都同意。中國、伊朗和沙特未有回應《華爾街日報》的置評請求。
《華爾街日報》引述沙特和伊朗官員報道,指為了釋出善意促成今年較後時間的會議,沙特早前同意減少該國波斯語衛星電視新聞頻道「伊朗國際」(Iran International)針對伊朗的批評報道;伊朗則同意停止鼓動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叛軍從也門跨境襲擊沙特。
中國是伊朗石油最大買家,對伊朗具有相當大影響力。據伊朗半官方通訊社Mehr報道,在上周五的聲明前,中國允許伊朗動用在中資銀行帳戶內的部分資金,總額達200億美元(約1560億港元),是在美國2018年退出伊朗核協議並重新實施制裁後被凍結的。沙特官員希望中國能夠利用其經濟關係來影響伊朗的行為,這是美國通過制裁或軍事威脅難以實現的。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東問題專家奧爾特曼(Jon Alterman)表示,上周的協議使中國領導人「得以提高對其自身全球角色的認識,同時削弱美國的一個觀點,即美國居首、基於規則的秩序是政府唯一可以作出的負責任選擇及促進安全的唯一途徑」。知情人士稱,這次秘密會談中,各方同意在相關演講和文件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或普通話,不用英語,這一點彰顯中國影響力不斷增強。
消息:習近平擬下周訪俄後通話烏總統
中國近期外交動向備受關注。路透社昨引述消息人士獨家報道,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計劃訪俄並與俄總統普京會晤,最快下周成行。《華爾街日報》昨亦報道習近平下周將晤普京,另外習將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視像會談,是俄軍侵烏後兩人首次同類對話。倘下周習訪俄行程成真,意味日程較早前報道大幅提前。北京及莫斯科昨未回應最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