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國際新聞

啟示三:舊時代武器仍有用

【明報專訊】「不對稱作戰」手段在烏軍抗俄上的作用,不代表較舊時代武器在戰場上的價值被徹底取代,烏克蘭近期向西方尋求主戰坦克和戰機供應,便是其一例子。曾任烏克蘭國防官員的智庫專家指出,俄烏之戰一邊是強調科技應用的現代戰爭,一邊夾雜以火炮和戰壕為標誌的舊日戰術。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現代戰爭與二戰戰術的奇怪組合。」基輔智庫拉祖姆科夫中心外交關係與國際安全項目聯席主任梅爾尼克(Oleksiy Melnyk)向本報解釋,一方面可看到現代軍事及民用科技在戰場上應用的例子,另一方面仍看到火炮(artillery)的廣泛使用和士兵棲身戰壕之中。

頓巴斯戰場重演一戰戰壕

如果說開源情報、不對稱作戰的新發展以至「星鏈」(Starlink)衛星通訊系統等反映現代科技進步的影響,頓巴斯戰場便反映火炮和戰壕等武器如何延續二戰(甚至一戰)時的重要作用。早在俄軍侵烏前,陷入分離主義動盪的頓巴斯地區,兩軍便已進入塹壕戰的地步,到戰情近月相對膠着下,雙方進一步在不同前線開闢戰壕。又以去年初夏的頓巴斯戰場為例,俄軍一度以壓倒性的火力遏制烏軍,直至後者取得「海馬斯」等較遠程精準武器後才逐漸扳回劣勢。

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上月17日報道指出,21世紀初有軍事專家曾想過坦克是否正面臨淘汰,但烏戰研究學者認為主戰坦克和戰機等常規武器作用仍然重要。梅爾尼克認為,如果烏軍獲得跟美軍同樣的裝備和訓練,也許會採取不一樣的作戰方式。他指烏軍的最大劣勢是缺乏制空權(airpower),惟幸俄軍即使在固翼和旋翼飛機數量上擁有10對1的優勢,但實戰上證明他們沒有能力作大規模和複雜的空中軍事行動。

相關字詞﹕烏戰1年 俄烏局勢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