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去年底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將生命健康科技列為重點發展產業之一。從事檢測技術研發的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招彥燾表示,對科企而言,將成果轉化的最大挑戰在於探索市場需時且涉巨大成本;他以自身在新冠疫情期間迅速開發快測產品的經驗為例,指政府當時為解決迫切問題,有更大動力試用新技術,為科企帶來契機。招建議政府長遠建立機制定期公布技術需求清單,為部門徵求新技術應對相關問題,既有助政府解難,亦有助科企推進成果轉化。
招彥燾為相達生物科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他早年研發的核心技術,能提高溶劑內檢測樣本濃度,令快測精準度大為改善。他與團隊一直基於此技術研發傳染病及癌症檢測方法,直至新冠疫情,團隊以3周時間開發快速抗原檢測工具,產品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緊急使用,為大中華區首例,亦為公司帶來第一桶金。
他憶述,產品可短時間取得國際認證,與政府當時容許他在社區並行做核酸檢測及快速抗原檢測有關。他說,核酸檢測優點是準確度高,但檢測需時,找出陽性個案時,患者或已在社區播毒數代。他與養和醫院合作取得臨牀數據後,證明快測技術可靠,遂向政府提出在社區檢測時提供並行檢測,提早找出陽性患者,同時累積約2.3萬個臨牀參考數據,助技術取得認證。
倡效美國 可省前期市場研究
招彥燾形容應對新冠是打仗,政府有更大動力試用新技術解決迫切問題,為科企成果轉化帶來契機。現時疫情退卻,他認為要長遠促進本地科企成果轉化,需為業界提供充分的應用場景試用技術。他以美國為例,當地政府每4個月公布一次需求清單,列明部門需哪些技術解決相應問題,建議本港參考,每年公布技術清單,助部門配對新技術應對問題,並為科企提供機會。
他稱由政府公開清單,可讓科企將成果轉化時有明確目標,亦省卻前期市場研究時間和成本;例如開發檢測產品,前期需不斷修訂原型產品滿足市場需求,臨牀測試一般需1至3年,取得認證後才可正式成為商品。他坦言,科企的最大挑戰是無錢和無時間。
讚修例減稅 冀招標「港產」加分
招彥燾亦建議當局為科企提供稅務優惠,以及招標時為本地研發生產的科研產品加分。上月《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明年提交修例建議,專利產生的合資格利潤稅率由現時16.5%減至5%,招形容是好開始,但指取得專利需時,本地初創在開發技術的各階段均需大量資源,期望當局提供研發支出免稅等措施,讓初創在早期更靈活調配資源。
明報記者 鄭律銘
相關字詞﹕創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