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線

港聞

上一篇

智能食品標籤 過期即變色

【明報專訊】雖然現在的食品生產和包裝技術已相當先進,但食品的保質期仍然不能完全準確掌握,因此有可能出現無謂的損耗,亦有可能因為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出問題,令食品提早變壞。有本地公司研發出一種智能食品標籤,可以準確和實時檢測包裝肉類和海產的狀况,利用顏色顯示是否已過了保質期。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朱安妮

ZenxTag Technology Limited共同創辦人周子詠、周傳文表示,公司的智能食品標籤技術基礎源於2006年初城大化學系一項研究。原來,高蛋白質食物(肉類和海產等)在腐壞過程中會產生一種統稱為「生物胺」的氣體。當時,城大化學系前特約教授林漢華帶領一名研究生發現,將一種人工合成化合物製成試紙,檢測生物胺濃度,可以準確知道食物是否已過保質期。那名研究生後來成為其他大學教員,並沒有繼續相關研究。

傳統印保質期做法 間接造成浪費

2009年後,城大化學系開始在前者的研究基礎上,考慮將之商業化,研發一種智能食品標籤。由於申請不到政府資助,一度暫停研究和打算放棄。到去年初,20多名本地工業家參觀城大化學系,聽到這項研究,都覺得有商業前景。他們兩人正是近年接手研究,將智能食品標籤商業化的團隊成員。其中,周傳文現時仍在城大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課程,周子詠現時在城大化學系當研究助理。

周子詠和周傳文表示,現時在包裝印上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做法成本低,但也有不少缺點。例如,大多數食品生產商穩陣起見,通常會將保質期預得較短,間接造成浪費。另一方面,若食品生產商或分銷商將保質期預得較長,又有可能會出現食品安全事故,需要回收食品,甚至引發官司。

他們表示,現時食品生產商決定有關保質期,主要靠估計,並不知道食品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實際情况。舉例說,可能有物流公司或分銷商為了節省成本,沒有將食品冷藏在最佳保存溫度,或者雪櫃曾經故障等,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但現時沒有科學化方法,可以知道這些影響實際有多大。

每個標籤成本料不超過0.04元

智能食品標籤可望成為科學化的解決方案,因為智能食品標籤會根據食品散發的生物胺濃度顯示顏色,讓消費者知道是否仍然適合食用。現時該公司研發的智能食品標籤原型,會顯示綠色、啡黃色、深啡色,分別代表有關食品可供食用、盡快食用、不可食用3種狀態,消費者可以即時知道有關食品是否值得購買。

該公司以人手試造智能食品標籤的原型,若不計算人工,每個成本0.04元;估計若將來以自動化機器大量生產,加上工人薪金等,其成本也不會超過0.04元,甚至有可能略低。現正優化智能食品標籤的設計,希望在一年至年半後試產,再經過食品生產商試用幾個月後,正式開始量產。投產初期將委託內地代工廠生產,但希望數年後,能夠在香港建立一條自行研發的生產線,估計該生產線需2000至3000方呎面積,機器投資在200萬元內。

需找合小片「半透膜」保鮮膜生產商

現時,智能食品標籤商業化的阻滯,主要是在配套的保鮮膜方面,因為標籤必須接觸到高蛋白質食物在腐壞過程中散發的生物胺,所以配套的食品保鮮膜必須有一小片面積改為可以讓氣體通過的「半透膜」,讓智能食品標籤貼在該處,其餘絕大部分面積則可以沿用不透氣的普通食品保鮮膜。不過,該公司向本地食品膠膜生產商查詢過,發覺它們不懂得生產這種整合一小片「半透膜」的食品保鮮膜。因此,唯有稍後再找外國或內地的食品膠膜生產商商討合作。

相關字詞﹕創科線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