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線

港聞

上一篇

微電流繪器官圖像 助推廉價檢查

【明報專訊】常言道,病向淺中醫。利用超聲波、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技術,的確有助提早發現不少疾病,爭取到較多治療時間。但另一方面,這些先進醫療成像設備售價高昂,亦令到檢查費用高企,難以完全普及。有本地初創公司就利用一種透過微電流通電來檢測電阻變化的技術,來研發醫療成像儀器。其優點是,設備成本非常低,適合前期篩查使用,普通診所也買得起。該公司計劃,約1年後先以健康電子產品的形式推出,3年後正式以醫療診斷儀器推出。

明報記者 薛偉傑

Gense Technologies Limited行政總裁陳柏衡表示,該公司研究的非入侵檢查技術,稱為「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理論上,可以應用於多個人體器官和組織。其運作原理是,在病人身上繫上一條表面有多個電極的檢測帶,然後每兩個相鄰的電極依次序輪流通電,透過這些微電流來檢測電阻的變化,從而得出其內臟器官的圖像。

現主攻肺部 從電阻數據看異常

陳柏衡解釋,因為每個人體器官,甚至其不同位置,在不同的運作時間,也會有不同的電阻。這些連續的電阻數據經過獨特的演算法處理,就可以模擬出該器官橫切面的連續圖像,從而得知它是否正常運作。以該公司現時主力研究的肺部為例,其實每邊肺葉的上、中、下部都有不同的電阻。當吸入空氣時,會令電阻增加;呼出空氣時,則會令電阻減少。而有膿的部分的導電率又會較高(即是電阻較低)。甚至每邊肺葉的上、中、下部在一個呼吸循環中的變化有不同步的現象,也代表了肺部功能出現了某些問題。因此,只需在一個人的胸背位置繫上一條檢測帶,分析一下其肺部的連續圖像,就可以得知那人的肺部功能是否正常,例如有沒有肺炎等,給醫生跟進。

相對於醫學界現時使用的多種醫療成像技術,EIT成像技術還有多個優點。首先,是非常安全,即使經常檢查也無問題。因為EIT成像技術只需使用很微弱的電流,也不產生輻射。第二,是成本非常低,有助醫療檢查大幅普及。以該公司現時研發用來檢查肺部的檢測帶連同電子儀器來說,該公司保守估計,也可以將售價控制在1萬元以下。雖然EIT成像技術的解像度及不上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磁力共振(MRI)和超聲波等技術,但若用作前期篩查,已相當足夠。第三,是設備細小輕便,方便隨處攜帶。以該公司現時研發用來檢查肺部的電子儀器原型來說,若撇除了顯示屏,核心部件其實全部在一片邊長只有3吋多的正方形電路板上。該公司計劃,當正式推出時,透過Wi-Fi或藍牙來傳輸數據,利用平板電腦來作顯示屏。

普通診所也可購置 用作前期篩查

陳柏衡預料,EIT成像設備未來會有多種應用方式。首先,因為其售價低廉,使用方法又簡單,普通診所也可以購置,作為病人提供廉價的前期篩查服務。若檢查結果顯示有問題或有可疑,才轉介給專科醫生跟進。第二,可以用作某些病人的牀邊監控。因為某些病人不便經常移動,但又可能有持續監察其個別器官的需要。EIT成像設備成本低而又體積細小,正適合這用途。第三,某些長期病患者也可以自行購置,以便在家中長期監察其情况有無變化。

首階段年半內推 次階段申作診斷用途

陳柏衡表示,該公司研發的首套EIT成像裝置(包括一條檢測帶和一部電子儀器),乃用來檢查肺部,現已完成了八至九成。該公司現正向一間大型公立醫院申請,希望獲准在那裏做臨牀測試。

該公司計劃,將有關產品分兩個階段推出。首階段是在一年至年半後推出,大約需要再投資200萬元。但首階段不會聲稱具醫療診斷用途,只是作為一般可以作健康參考的電子產品推出,就好像某些智能手表般。第二階段才會作為醫療診斷儀器推出,由於需要先取得美國FDA的第二類醫療器械認證,估計需要再投資約1000萬元,以及差不多3年後才推出。

中長期來說,該公司還會研發應用於其他人體器官和組織的EIT成像技術,包括:手腳的筋腱、肝臟、腎臟、心臟等,目標是將各種前期檢查的費用大幅拉低,令一般市民也負擔得起。檢查不同的器官和組織,都可以共用同一部電子儀器,只需配合不同的檢測帶,以及修改演算法和輸出的電流就行。換句話說,將可以做到一機多用。

相關字詞﹕創科線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