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線

港聞

上一篇

NAMI經驗商品化痛點:試用場景缺 政府推動14年 近5年市場觸覺升入佳景

【明報專訊】創新及科技局新任局長薛永恒甫上任即多次強調,未來重點工作之一是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並承認政府市場觸覺未必如業界好,稱要加強合作。本系列一連兩日剖析目前本港的科技商品化情况、面對的難題,以及業界看法。

政府於2006年推行「香港研發中心計劃」,成立5間本地研發中心,統籌應用研究和推動技術轉移,營運開支以「創新及科技基金」及政府每年經常資助金發放。14年過去,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營運總監姚惠嫻稱直至近5年市場對創新科技觸覺提升,技術商品化才變得較容易,但香港試用場景仍不足,令產品難以推出市場。

明報記者 林穎茵

55%收入來自業界 5研發中心之首

近日因應疫情,政府先後向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及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求救」應急,研發出電子手環及「銅芯抗疫口罩」。除上述兩間研發中心外,NAMI研發的5個技術,包括等離子催化空氣過濾器、 斥菌塑膠水瓶等,亦有參與3月「公營機構試用計劃」特別徵集,以供應對疫情。

研發中心主要工作之一是推動技術轉移至業界,政府以「來自業界的收入水平」評估中心獲業界支持程度。於2018/19年度,NAMI來自業界的收入水平屬5家中心最高,達55%,各研發中心商品化收入亦連年增長。

了解業界需要再研發 加速商品化

姚惠嫻說,NAMI技術涵蓋能源、電子、建築、環保及保健5個範疇。她說,14年來,NAMI的頭5年屬摸索階段,「最初商品化成果近乎零」,因為不明白市場需要,技術研發後難尋業界應用;至近5年,NAMI一改模式︰先主動了解業界需要,再與其合作研發,「望住目標來研發,不再是研發好再想用在哪」,成功率大大提高,亦加速了商品化過程,至今已有逾20個商品化項目,部分已推出市場(見圖)。

不過,社會對科技應用認知度不足,姚惠嫻解釋,NAMI大部分技術是面向商界而非消費者,即使面對消費者,市場亦未必在香港。她舉例「防菌食物盒」針對寵物用家,市場在歐美,而研發中心不參與業務及推廣,故曝光率較低;至最近在疫情下,NAMI研發的NASK口罩大賣,才引起關注。

指公營試用計劃部門未夠積極

隨市場對創新科技觸覺提升,姚惠嫻說,近幾年技術商品化變得較易,但仍面對試用場景不足的問題,「只能在實驗室用機器模擬環境測試,規模不夠大,收集不到真實數據」。她說若透過「公營機構試用計劃」,須以月計的時間說服政府部門試用,認為未夠積極,亦可能令技術錯失推出市場的機會。她期望政府部門多認識創新科技,降低公務員對科技的陌生感以減低尋找試用場地的阻力。

(創科商品化系列之一)

相關字詞﹕創科線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