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你可以解釋一下你所說在工作上的文化差異是什麼嗎?」筆者被上司在督導會議中問道。
我尷尬地舉了一個例子:「嗯,就如我上班第三天就因為孩子生病而缺勤兩天,我相信若這事情發生在我過往的新入職場景中,上司必會訓斥我不能因為孩子的事而請假,因為這並不是專業的工作表現!也許,我會因此而未能通過試用期!」
3年前,憑着有助人工作及社會工作背景,我得到一份慈善團體的一個助人工作職位。在這工作崗位的第一次督導會議,我的上司開首就問我感覺自己工作愉快嗎?上班的日數和和生活規律是否平衡(work-life balance)?我笑着回應,感恩機構讓我跟另外一名同工分享一份工作(job share),我現在只是一星期兼職兩天,我怎麼能夠說不平衡呢?除了工作時數的多少外,這個平衡還需要得到同事、上司及機構管理層的關懷,當然還有機構的人事政策是以員工的福祉為本。例如,我見證過有同事會堅定而不客氣地點出大家合不來的情况,而上級表示會跟進,最後事情的確有正面改善;我在每一次的督導會議,總是有一個「由下而上」分享或「申訴」的機會,讓我能表達工作上所關注的議題;我也看見有些政策文件上清楚地寫出上級是協助前線同事「做得開心、做得安心」及「關注同工的福祉」的指引。
「我們需要開心的員工」
「你在這裏工作開心嗎?」這是另外一條讓我大開眼界的督導問題。我過往在香港工作20多年,比較少會有上司公開問我是否「做得開心」。「開心呀,我很感恩可以讓我認識不同服務使用者的故事和需要……」督導認為未答到問題核心,再追問:「你認為我們有什麼可以支持你去做你要做的工作?」我「當機」了一下,我的工作是來支援服務使用者,為何這個問題聽起來像我在接受服務呢?腦袋急轉幾秒,我大概在驚訝這個互助的正面循環和能量的重要。上司解釋:「機構有責任讓你得到所有你要用到的知識和技能,而管理層支援好同工,得益的一定是服務使用者!」對,這就是你快樂所以大家都快樂的原理吧!她續說:「我們需要開心的員工,我們都想大家有愉快的心情來工作,也想我們一起在工作中得到滿足感!」回想過去,曾經因為助人工作而枯乾精力,因為工作而迷失,在督導會議中如此擔心上司會責罵自己……單是這個「以做得開心」為工作指標之一,讓我有在天堂工作的幸福感!
毋懼請假做錯 敢於負責
過去3年,我學會了毋懼因為自己不在狀態或家人生病請事假;我也學會了,做錯不是一個「負標」,而是「人之常情」。有一次,主任在每日的「解說」時段中提醒:「請各位同事仔細放杯和碗在洗碗機中,若杯子上再疊杯子,那肯定洗不乾淨的!」我當下立即緊張起來,自省有沒有做錯,有一名同事卻從容地說:「是我呢,我亂放杯子!」旁觀的我發現,這個沒有帶動情緒的提醒,以及敢於在大眾面前承認自己的不是,是平等工作文化才能孕育出來的信任和氣氛,也體現關顧同工的精神福祉的表現。我也學會了,做錯事不一定要躲避起來。
在一份工作中能夠感受付出和收穫成正比,每一個同工及服務對象都感受到在服務與接受服務當中的人性和快樂,就是同工及服務對象的最大利益,亦是社會精神健康的正向循環。我曾經認為我的工資已經包含了畀老闆罵或無償加班……大家也許是時候檢視,讓同工在工作時可以為生活、家庭和精神健康帶來良好感覺的方案,可以怎麼落實在我們的文化當中。
文:馬學駿、黃語恩
作者簡介:夫妻育有兩名女兒,將靜心及善養的理念融入親職中;熱愛走訪自然及推動身心靈健康活動。著有《陪孩子學靜心 從心做起的教養》及《生命行者-生命教育教材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