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當校長前是一名語文教師,因此有許多機會跟言語治療師合作,從而了解到孩子原來有很多不同的言語治療需求。曾有一名有嚴重言語障礙的學生,說話不論發音、語速、流暢度都有明顯困難,因此使他表達缺乏自信。當信心愈薄弱,話語就愈容易卡在舌尖,吐出來的字句猶如沉重石塊,令人難以理解。而當他發現自己表達不清時,焦急情緒更使言語支離破碎。我用了很多時間去細心聆聽,運用言語治療師指導的技巧去支持鼓勵他,他逐漸掌握他說話的內容,他也學會以緩慢而穩定的節奏重建自信。
有時湍急有時停滯 接納自己獨特節奏
《我說話像河流》(I Talk Like a River)是加拿大詩人喬丹.史考特(Jordan Scott)根據自身童年經歷創作的繪本,故事描述一名口吃男孩在言語表達上的掙扎。由於是作者的自身經歷,所以當他刻劃言障孩子說話困難的情况時,特別能具體呈現。如老師要求他回答問題時,作者用文字具像化地表達出口吃孩子的感受:「他們看不見/我嘴唇伸出來的松樹/只有看到舌頭。」配合圖像的展現,我們完全感受到孩子的舌頭如何被纏着,不能發聲,旁人卻不能明白的心理狀態,同學的異樣眼光更讓他感到孤立。直到父親帶他到河邊,並告訴他:「你說話就像河流。」男孩觀察到河水有時湍急、有時停滯,如同自己的言語流動,從而學會接納自己的獨特節奏。
有言語障礙的孩子除了要應付學習上的挑戰外,更需要面對社交上的壓力。口吃或發音問題往往外顯易見,我們須好好營造他和同儕的互動環境,避免因誤解而引發嘲笑或刻意模仿,使他感到自卑、退縮,甚至拒絕溝通。
「我聽懂了」 滋養孩子信心
這些孩子面對成長路途佈滿荊棘,我們需要給予他們更大的支持。初遇那名學生時,我未能完全理解他的話,只可以耐心傾聽,不打斷他,也不急躁,鼓勵他放心慢慢說,用眼神或點頭表示理解,讓他感受到他的說話是能「被聽見」的。可能是我習慣了的緣故,也可能是他一直在進步,我們逐步建構出獨特的溝通頻率──他愈敢於表達,我愈能理解;而我每句「我聽懂了」的回饋,又反向滋養他的信心。
孩子雖然在言語表達上有些缺失,但我們更要強調他本身的優勢。當時我正籌組校內舞龍隊,特意邀請四年級的他擔綱龍頭角色,儘管年幼,但他挺拔身形與專注神態完美駕馭這項需要力量與節奏感的任務。當他高舉龍首帶領隊伍穿梭操場,同學們的驚歎與掌聲,讓他找到自己可以發光的地方,也讓同學能用欣賞的目光療癒他的心靈。
《我說話像河流》提醒我們,言語障礙者的困境不只源於生理限制,更來自社會對「流暢」的單一標準。成人的角色不是「矯正」孩子以符合常規,而是與他們共同創造一個能包容「不同聲音」的世界──就像河流,或急或緩,皆是自然的韻律。我們對差異的接納,決定了每一個孩子能否在自己的節奏裏,找到自由的聲音。
文:何彥輝
作者簡介:現為港澳信義會小學校長,20多年來,倘佯在故事的懷抱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用心推動兒童文學在學校的發展,相信文學的力量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真、善、美的痕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7期]
相關字詞﹕親子共讀 繪本 親子筆陣 名人KOL 口吃 我說話像河流 何彥輝 閱讀的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