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6期

Happy Pa Ma

永明的天空:親子關係與AI的距離

【明報專訊】早一陣子由AI生成的吉卜力風格畫作引起廣泛關注,大家也躍躍欲試,把自己的照片用AI工具轉化為吉卜力風梗圖,並湧現於社交媒體,一時間網絡充斥着吉卜力迷因(meme)。原創人宮崎駿表示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吉卜力工作室都會堅持手繪,並謂厭惡AI生成的動畫,更對此作出嚴厲指摘,認為這是對創作者的一種羞辱,也抹煞了創作人的辛勞。吉卜力現象直接抖開了AI已經深入影響人類生活的幔幕。

但你有否想過為什麼一看到吉卜力meme,你也心思思,想把自己和家人由AI點化一下,變成宮崎大師筆下的人物?原因簡單,吉卜力的作品都擁有一種神奇的、能跨越文化和時代的共鳴;無論在亞洲、歐洲,還是美洲,大家都反覆品味這些作品,試圖從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溫暖、意趣和啟發,也就是作品中的精髓和靈魂。

AI生成vs.手繪,正正反映着當下這個科技與人性交織的時代。其實AI一早已從屏幕中走出來,直接參與我們的生活,不僅工作、娛樂,甚至育兒。當你看到孩子和AI一問一答地互動,又看着孩子認真地操作學習軟件,你會否問:「究竟孩子與AI的距離是否比我還近?」

AI可全天候支援孩子學習

過去,親子教育的核心在於陪伴與指導,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我們以言語和感情,透過日常生活的種種去傳遞知識和信念。然而,當AI逐漸成為生活和教育的助手,它的確能夠在我們有意和無意的允許下,不眠不休地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調整教材,耐心地解答各種問題,更可提供無限次的練習機會,有時甚至在孩子遇到學習樽頸位時給予鼓勵和支持……

情感連結難取代

朋友們,當你發覺孩子不大願意再向你發問和討論,你會否擔心自己的位置已被取代呢?讓我們首先回歸初心:親子教育的本質不止是傳授知識,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連結與信念的塑造。我們引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也要培養他們如何面對失敗與挫折;我們期望孩子掌握知識,同時更要教導他們如何與人合作、利己利人。這些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細微之處,正是AI難以觸及的區域。家人一起共度時光的溫馨和甜蜜、信任和包容,才是成就孩子的宇宙級能量。

無可否認,AI不但提升了教育的效率,也拓寬了知識的邊界;然而親子教育的初心仍是心靈的接觸與連繫,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課和責任。親子教育最美好的場景,不是孩子獨自對着laptop做功課,而是父母能夠適時與他們一起探討、一起發現、一起成長。真正能引領孩子們走向未來的人就是父母。

親子關係與AI不僅是一道數碼技術上的管理問題,也是一個智慧、情感與關係的集體藝術創作。我們可以擁抱AI,讓它成為教育的助力,但千萬不要忘記無論科技如何進步,唯有親情的紐帶才能維持心與心之間的最佳距離,而這段連結是無可取代的。

分享魯迅一句經典名言:「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父母時,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的樂趣和自由。」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6期]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