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6期

Happy Pa Ma

親子筆陣.解鎖孩子心:讓孩子做「識諗」的人

【明報專訊】有次家長課程,郭太說:「你曾經問過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長大後是一個怎樣的人。現在我的兒子已踏入青少年期,我心裏回答這條問題時,浮起兩個字:『識諗』!」

「我認為青少年要開始學習在做任何事情,或任何決定時,如何作出有智慧的選擇。至少……我希望我的兒子是這樣。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兒子長大後仍是一個十分自我的人,只顧自己,而忽略身邊人的需要。」

「有一次,他告訴我,他想多報一個足球精英訓練班,精進自己的球技,加上他最好的朋友也報了,那就可以有個伴,一起練習。起初聽到兒子想發展自己的興趣,主動積極,心裏都想支持和栽培他,但同時我又想,多報一個訓練班,還是有一點經濟負擔,而且是否要再多報一個,我想跟兒子有個商量的空間。」

「雖然我不知道該怎樣和兒子溝通,但我還是先將我其中一個掙扎跟兒子分享。我希望他能由心地認知到,他已經長大了,我不想再把他當小孩子,總是我去幫他安排事情,而是希望他可以多動腦筋,平衡各方因素後,再看該怎樣安排。」

「然後我跟他說,見到他主動積極,想投入更多時間去發展興趣,媽媽很開心。但同時我又十分掙扎,因為公公婆婆最近想去報讀一些長者課程,增值自己,當我可以支持他多報一個訓練班時,我就要考慮是否能夠回應公公婆婆的要求,因為媽媽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希望他跟我一起想想該如何平衡兩方面的要求。」

引導孩子考量其他家庭成員需要

郭太對兒子的回應,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兒子從中意識自己都是家庭的一分子──他可以有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但同時其他的家庭成員都有。

一個十分自我的人,他即使知道別人有需要,但總會不自覺地要求其他人以滿足他的需要為先。當別人提出自己也有難處,或未能即時回應他的需要時,他會覺得失落、不被重視、被忽略,甚至覺得很受傷害,因為他總感覺自己的需要是「最」重要,自己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是「最」需要得到「及時」的幫助,而其他人看見了,也「應該」要來幫助他。

郭太也作了一些心理預備,知道如果當下沒有即時答應兒子的要求,他可能會有點情緒,覺得不開心,或者他會試圖用不同的原因說服自己,也有可能會怪責自己不支持他,但她心裏已清晰自己對兒子這個階段的成長任務──「懂得作出有智慧的選擇」,她就不能以兒子的快樂為先,或只想與兒子迴避衝突,害怕他怪責自己,因為她需要引導兒子如何考量一件事,協助他看到不同家庭成員的需要,教導他任何決定背後都是有人付出和承擔代價,讓兒子慢慢能夠增加自己決策時的成熟度。

父母們,這代子女的生命成長需要有「學徒制」,而不止是知識道理的傳遞,讓他們透過現實世界與父母真實的互動,從中去學習、模造、建立、培育他們的生命素質!

2025年暑期課程資訊: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5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6期]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