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星期日WorkShop

{消費權益達人}黃鳳嫺 十二載消委會風浪 煉成消費小精靈

【明報專訊】卸下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總幹事重擔的黃鳳嫺(Gilly),剛剛閉關練完氣功,出關便被電台節目主持問尖銳問題:「農夫山泉事件會不會是其中一個考慮(會不會續約)的因素?」她仍是氣定神閒,表示這去年指內地礦泉水品牌溴酸鹽含量達歐盟上限,被對方發律師信指控的報告,是消委會出錯並已澄清、糾正。任一姐十二個年頭,一個地支,蛇年(2013年)遇上奶粉荒,社運馬年(2014年)處理食安議題,前年兔年則有JPEX詐騙、去年龍年再碰舒適堡結業,Gilly有什麼風浪未見過?消委會招聘新一姐或一哥,要求能駕馭複雜政治社會環境,Gilly則比較謙虛,稱自己被前同事們耳濡目染,已經成精,即使離任仍是「消費小精靈」。回復「精氣神」和「充足電」後,她將揭人生未知新一頁,可能選擇新一份工作。

【平衡之道】

「紅褲仔」做起 融會不同階層消費習慣

現代人對「消費」二字用得習慣,通常解開銷和耗費;其實它古時意思不全是正面,英文「consumption」的詞根「sumptus」帶有奢侈和浪費的意思,中國典籍也有指涉消費為無度、無益處。這是個具張力的詞。消委會亦是個要面對市場及社會張力的法定機構,難得過去12年,有習慣平衡事物不同角度的Gilly主持,她任內倡議規管放債行為、網約車、《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又處理球星美斯缺陣事件,近來呼籲立例促使私人醫療收費透明,等等等等。

「消委會生出來是因為《消費者委員會條例》。為什麼會有這個法定機構出現呢?1974年的時候油價、物價通脹得好犀利,在這個大前提下,當時殖民地政府就成立了這個會,監察物價。隨後就根據條例,除了監察市場,還一路慢慢涵蓋更多範圍,為消費者提供正確資訊、處理投訴、倡議保障消費者的法例、提升營商環境,加上其他特首委派下來的工作。」維護市民權益的機構,好自然有公平正義的色彩;Gilly說這番話的時候,義正詞嚴。

她是1988年中大商科畢業的,主修管理,輔修市場營銷,也有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MBA學位,曾經在中華電力、九龍倉、美國運通及微軟等企業任職,又任旅遊發展局會議展覽及郵輪業務總經理數個年頭,從2012年12月開始,接替劉燕卿成為消委會一姐。

這是一份人中之鳳的履歷表。「我其實打算做醫生,但公開試死了科物理!就轉向比較通才的商科,面試的時候那個老師說我好適合讀商,馬上就收了。我想是因為我份人想事情,是比較平衡的。」數十年後回看,她沒有後悔,且勸喻年輕人道,有機會要試試在商業機構做事,「會有很好的鍛煉」。

任高級管理層多年的Gilly妝容端正,舉手投足淡定自如。她說最初是從低「紅褲仔」做起,而在中華電力的職務包括社會企業責任,親眼見過環境惡劣的籠屋及劏房,對香港貧富懸殊理解深刻。記者會和做訪問時穿得貴氣的她,小時如不少港人般住公共屋邨(華富邨),會去茶餐廳食飯、逛街市、超市和小店。「當然有時候會去較貴的餐廳食飯,但日常生活一定會做地道香港人。」這些融會不同階層消費習慣的經驗,有助她任一姐時夠「落地」。

【最大困難】

疫情期間記者會、《選擇》月刊風雨不改

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消費固然串聯生活每一面,有謂在香港生活,「呼吸都要錢」。職責涵蓋方方面面的消委會工作,確實讓Gilly做得無法停下來,少有請假放鬆,最終今年感冒兩次,覺要退下來。「感冒個幾兩個月,啞了一段時間。」5月初任期結束前後,打坐、耍太極和練氣功休養的Gilly重申,她在電台受訪前,是真的沒怎麼看新聞,「難得可以脫離一陣」,沒看到申訴專員公署日前將2023年前調查資料下架的消息。

她說自己任內《放債人條例》、《私營醫療機構條例》、《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等政策倡議均有開花結果,感到欣慰。說到期間遇到最大的困難,她沒有提及農夫山泉事件:「最困難的不是一次事件啦,是一段時間,當然是疫情的時候。一方面要保障同事安全,怕他們染疫,大家這方面是沒有經驗的,例如同事怎樣分開上班才好?還有最重要的是確保《選擇》月刊不會甩,我們是風雨不改去出刊,疫情時你知不知道多困難?怎樣做記者會不是最難,最難是確保有足夠的餡去發表,在香港或海外的實驗室做了測試,如果他們中招(染疫),要延遲得出結果,或者直頭做不到,沒有人回應我們,我們怎樣,出還是不出?第二大挑戰就是在抗疫期間,怎樣提供足夠資訊幫助消費者。第三是怎樣在確保同事安全的情况下,仍然召開記者會,怎麼處理直播、流程……風雨不改!差不多沒有沒有額外資源,要靠自己的荷包去頂住。但是這些事大家看不到,你們只看到消委會有記者會。」Gilly再講了兩次「風雨不改」,指遇酒店、機票取消和staycation投訴,團隊每每臨時應變,記者確實感受到難度。

疫情期間,她做到咳;復常之後,她做到啞。幸好,最近看中醫針灸和把脈,醫師告訴她脈象經已好轉。維護消費者權益12年,她說自己沒特別考慮會否得罪商家或其他持份者,態度乃是其是非其非,「一定會有人很感謝你,但也有些人會反對,你要好持平地去看爭議是否合情合理,究竟是我們出錯、有甩漏,還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每一封信我們都專業地答」。

【精明管理】

溝通消費者、商戶 倡導公正、可持續市場

跟一姐約在茶室訪談,記者和一姐為滿足場所最低消費要求,各自點了杯養生茶。失策是我忘記點的是哪一杯——消費得不夠精明,好在Gilly沒特別介懷。她說自己亦不是天賦異稟,一開始便為「消費小精靈」,剛踏入社會每月有薪金供花費後,也會買些商品慰勞心身,難免有衝動消費。不過年紀漸增,且加入消委會後,更多考慮自己是否「需要」,不是單單「想要」一件商品,「有時買嘢都會跟住《選擇》去揀」,知道貴的不一定好,只要效果足、法則準,化妝品不需要用幾千蚊。

精明消費不會累。「等於你懂得刷牙、洗臉、踩單車後,你覺得你會忘記這些技能嗎?這是你鍛煉出來的,已經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自動波了。我們每天對着那麼多投訴,從個案中已經學得精明了。這個客人這樣,那個行業那樣,加起來你就會成精的了,對吧?」翻看消費者委員會過去數年投訴統計,2019年有24,615宗,疫情間短暫回落,復常後的2024年,再增至40,839宗——平均每日111宗。

消委會恆常發出報告,公布對不同商品或服務質素的實證結果,Gilly說會方希望為消費者提供資訊,以具備精明消費的能力,及建議政府以適當法例保障權益;這部分工作或與傳媒有相似,但會方做實驗和調查,不是為了「踢爆」什麼。「不只是站在消費者這邊,而是倡導一個透明度高、公平、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的市場,一邊商戶,一邊消費者,兩家人可以好好交易。跟商戶要有好多溝通,將看到的東西反映,希望不同行業都可以做得好。」

「行街隊」觀察定調查選題

就實驗和調查的選題標準,Gilly指會方有「行街隊」,要經常到街巷及網絡世界觀察市場趨勢,需要非常「八卦」。至於最終選擇調查什麼,就要視乎消費行為的風險、影響範圍和程度,以及消費者有多需要該商品或服務。「所以為什麼我們經常都提及預繳式消費,不管什麼年齡層,你預繳消費,如果那商戶倒閉了,真的會損失好多錢。」早前有醫務集團突然停運,Gilly任內最後一個報告,亦有關私人醫療服務透明度,跟本港人口老化息息相關。日前港府宣布將《私營醫療機構條例》擴至診所,相關制度上月底已刊憲;預防疾病勝於治療,保障消費者權益也要夠前瞻。

【傳媒之友】

隨時代調整呈現形式 保持資訊「入屋」

Gilly另有「傳媒之友」的稱號,早在2013年便避免消委會記者會撞正周五或周六,讓周末不出刊的免費報,均能報道會方的最新資訊。她解釋自己任內頗着緊消費權益資訊是否能「入屋」,時常樂意回應傳媒查詢,是想促進市場消息流通,在消費難題當前,為市民提供清晰建議。

她形容消委會與傳統媒體的關係頗好,而面對新時代讀者有「分眾」傾向,各自習慣從不同媒介吸收資訊,她說做好社交媒體,開發新的資訊發布渠道很重要,要因應不同平台的讀者特性,調整資訊呈現的形式。

就申訴專員公署下架舊調查資料,以及不同機構對存檔資料的考量,Gilly不評論別些機構的做法,稱會方參照有關檔案管理的建議做法和法例,「如果市民大眾要看舊檔案,可以到我們指定的聯絡點申請。如果有一些檔案涉及個人私隱的問題,就要trash(刪除)了」。舊檔案、舊調查是否仍有價值?Gilly說每個機構有不同需要,應照着自身狀况制定措施,消委會舊網頁的搜尋率是偏低。

消費小精靈接下來會去哪兒?她笑談現階段任務是休養,想去消委會工作前早已聽聞的浙江佛教名山普陀山朝聖。她還有很多東西想學,很多事情想做;有人邀請她去教書,有人提出不如寫書,有一些商界工作的邀請。12年半前,她沒想過消委會總幹事會是自己任職最長的工作,「是天意」。下一回天意的安排未知,但她好清楚消耗身體若過多,好難做成任何事。

文˙ 梁景鴻

{ 圖 } 曾憲宗、網上圖片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