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封面

無名周記:米之疑惑

【明報專訊】去年的「令和米騷動」至今未有紓緩迹象,自石破茂上台以來,米價已上升了1.5倍,民眾怨聲四道。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一句「我家的米多得可以賣」進一步引起民怨。新任農水相小泉進次郎上任後將遏低米價列為當務之急,更繞過批發商釋放30萬噸儲備米,務求穩定米價。但小泉會成功嗎?

「古米」仍好吃

日本最近的話題都離不開米,上至小泉下至記者專家都在試吃「古米」、「古古米」、「古古古米」。這些是什麼新品種的日本米?目前的新米是2024年產,2023年產的便是「古米」,2022年產的則是「古古米」,餘此類推。最近有綜藝節目甚至試吃10年前生產的米,便要加上10個「古」字,讀出來有如雞啼。

電飯煲生產商及米商紛紛提供煮飯貼士,教人如何「化腐朽為神奇」。記者也試吃古古古米,說雖然近看欠了些光澤,但吃下去還是好吃。學者專家則從科學角度解釋舊米跟新米的不同,釋除公眾對舊米的疑慮。有傳媒則放眼外國進口米。《朝日新聞》8名記者最近試吃美國加州米、台灣米、混入儲備米的混合米及國產越光米,結果發現,4者美味度幾乎沒差別;有兩人甚至將外國米誤認為國產米。《每日新聞》則詳細介紹每種外國米的特點、適合用於哪種料理等。

儲備米去了哪?

去年「令和米騷動」引發搶購大米風潮,當時政府稱只要新米9月中上市,米荒便會紓緩。不過,米價不斷攀升。日本政府於是在今年3月釋出21萬噸儲備米,數量比過往天災時釋放多,亦是首次為了遏抑米價而釋出儲備米。當時不少專家都認為有望遏抑米價,甚至還擔心衝擊太大,令米價崩潰。不過,米價反而繼續上升。據農水省5月26日數據,全國1000間店舖5公斤大米平均價格(連稅)為4285日圓(約233港元),已連續13個月上升,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21萬噸儲備米去了哪裏呢?據農水省5月30日數據,截至5月11日,該批米只有12.9%、即27,369噸在零售店上架。換言之,對市場供應影響微乎其微。該批儲備米透過競投招標,由大型批發商或團體價高者得,九成落入JA全農之手。批發商取得儲備米後還要碾米,發貨程序令流通緩慢,更有人質疑JA全農為免米價下跌而阻礙儲備米流通。有見及此,今次小泉釋出儲備米採用「任意契約」形式,直接以固定價格供大型零售商,務求快點把儲備米送到消費者手中。

日本的儲備米制度保存約100萬噸未碾米的大米,以備不時之需。儲備米達5年便會轉為動物飼料出售。消費者平時幾乎沒機會吃到。政府3月透過拍賣釋出的儲備米為2024年的新米與2023年產的「古米」,主要以混合米的形式與其他品牌混合出售,每5公斤約3500日圓(約191港元)。但今次被稱為「小泉米」的儲備米則是2022年產的「古古米」與2021年產的「古古古米」。小泉預計,售價將落在每5公斤約2000日圓(約109港元),2021年產則為1800日圓左右(約98港元)。

日本人對米飯向來講究,吃米當然要新米。國民民主黨代表玉木雄一郎便質疑政府釋出的是「再過一年就變成動物飼料」的東西,就算賣1800日圓也不算便宜。於是,農水省5月29日舉辦儲備米試食大會,小泉也試吃「古古古米」,說口感雖然較硬,但吃不出有何差異。

米價高牽涉農業團體利益

5月31日,部分零售商將儲備米上架,旋即被搶購一空,可見對消費者而言,捱貴米比捱舊米難受。不過,即使大家都接受舊米,儲備米真能解決米價飛漲的問題嗎?平價儲備米若迫使零售商因擔心滯銷而將主要品牌大米降價,全體米價也可能隨之下跌。但零售商都是高價進貨,未必願意輕易降價。此外,米價高企涉及根深柢固的制度問題及農業團體利益,要動搖並非易事。

去年我在〈日本米荒的啟示〉一文中已指出,日人大米消耗量歷年減少,米荒主要是因為政府嚴格調控大米供應,令市場稍有輕微波動便未能應付。日本直至2018年一直推行「減反政策」,減少種植大米田地以維持高米價,結果一旦需求稍微增加(如去年訪日旅客增加,以及8月巨大地震警報引發搶購潮),便導致供應無法達到需求。加上日本限制大米進口,供應缺口難以為入口貨填補。

曾任職農林水產省的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任山下一仁一直批評農水省調控大米供應的政策,認為只是顧及農業團體的利益。儲備米制度也是維持高米價的手段,因為政府每年都買入20萬噸米做儲備,變相支持高米價。而這些儲備米放5年便當飼料低價出售,高買低賣造成浪費。政府釋出儲備米後,也要一年內回購相應數量的米作儲備,這亦變相令米價長遠難以回調。小泉上任後已改變儲備米發放制度,但長遠能否遏米價仍然難以樂觀。

首相石破茂曾表示,希望5公斤大米零售價為3000日圓(約163港元)左右。若要達到此水平,大米目前批發價每60公斤27,000日圓(約1470港元)要下跌至20,000日圓(約1089港元)。但山下一仁最近撰文稱,JA全農今年已提前承諾以每60公斤23,000日圓(約1252港元)的價格收購米農的稻米。加上營運成本後,批發價仍然要27,000日圓。為維持這一高價,JA全農有動機透過減少市場整體供應來穩定價格。因此,若石破茂強行推動降價,勢必惹來激烈反抗。

外國米不再受冷落

JA全農在地方勢力龐大,動員能力強,自民黨內有不少「農林族」,跟農業利益糾纏不清。身為「農林族」的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最近便明言:「米價不是愈便宜愈好。」強調必須顧及農民生計。

大米一直在日本被視為「聖域」。但保護本地農業並非日本獨有,不少國家都有補貼農業,因為事關糧食安全。惟現時卻是日本產米供應不足。石破茂5月11日曾在電視節目稱,米價高漲根本原因可能在於供應不足,若無法立刻提升國產米供應,增加大米入口也應視為選項。小泉上任後亦表明對增加大米進口持開放態度。

日本目前每年可免關稅進口77萬噸大米,主要來自美國、泰國、澳洲和中國。不過,這些免稅進口米大部分用來製作煎餅等加工品或當作飼料,只有約10萬噸作主食用米銷售。過去外國米在日本並不好賣,但在國產米價高企下,這現象已改變。據《每日新聞》報道,主食用米進口配額過往招標經常滯銷,但在2024年度卻全部標售,是7年來首次。不過,要增加免稅進口米輸入,當然阻力重重。

小泉曾在2015至2017年擔任自民黨農林部會長,參與推動JA全農改革。不過,目前的問題已不僅限於JA全農,農業材料價格上漲亦導致農民實際收入下降。全國米農的數目較20年前減少60%,只剩約70萬戶。小泉要實現米價下降,不僅須顧及消費者利益,還要思考如何保障米農生計,確保大米供應自給自足,還想長遠加強大米出口。這任務並不簡單。

另一「米」的威脅

除了大米,日本政府還要面對另一「米」:米國(美國,片假名為アメリカ,漢字表記為「亜米利加」,故取「米」字簡寫)。此米的風頭暫時被大米蓋過,但日美關稅談判仍然是日本一大陰霾。今年4月日美開始關稅談判,美國其中一個要求便是要日本增加大米等農產品進口,部分自民黨人認為可增加大米進口換取美國削減日本汽車關稅,因汽車業對日本經濟重要性遠遠高於大米,也助緩解目前大米不足問題。但這當然引起農林派強烈反彈。無論如何,今年的年度日本漢字都應該會是「米」吧?

文˙林康琪

編輯˙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