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玩樂擴志

永恆vs.臨時 探索家的意義

【明報專訊】在香港這個瞬息萬變的都市裏,「家」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許多人來說,它不僅是一個居住的空間,更承載着記憶、情感和身分認同。作家方太初正在香港逸東酒店舉行的「臨時居所:永恆或不永恆的家」展覽,以及同步發布的同名新書,正是對這個議題的深刻反思。她透過文學文本、視覺藝術與公眾對話,試圖梳理香港半世紀以來居住狀態的變遷,探問何謂「家」的本質。

她的創作動機源於自身經歷——童年居於安置區的片段記憶,以及現在不斷搬遷的不穩定。「疫情之後幾年,我都在想自己的人生何去何從,加上買不到房子,每兩年要搬一次,我不禁思考︰家究竟是什麼?」她投身在香港文學與電影的世界尋找答案,書籍內容涵蓋安置區、公屋、寮屋等居住形態,包括曹聚仁《酒店》中半山與木屋區的天地對照、劉以鬯《香港居》刻劃的共居時代情感、唐睿Footnotes重現的安置區記憶迷宮等。這些文本不僅記錄物理空間的消逝,更折射出社會階層固化、身分認同與集體創傷等深層議題。

面對有限篇幅,方太初選取了1950至1980年代幾個關鍵時期。她表示,1950年代是貧困與動盪並存的時代,「石硤尾大火,導致香港公共房屋誕生,是香港住屋史上的重要時刻」;而戰後大批移民湧入,香港人口爆炸,匯聚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1960年代香港的住屋形態逐步出現轉變,分層出售及合租成為主流,因而討論無數小型家庭在租屋、共處同一屋簷下纏繞的情愛與鄰里關係,也呈現香港人日益重視置業的社會現象;來到1970、1980年代,政府致力改善房屋條件,香港人也開始思考身分認同問題,「置業等於有家」的意識成型。

方太初還邀請了作家劉平共同參與,訪問公關、建築師等不同背景人士,多角度探討香港人對住屋與家的看法,並特別邀請插畫師王彥諾(Enoch Wong)以書中內容為本,創作多幅藝術作品回應「家」的概念。方太初認為,文學可以表達深刻的情感和社會批判,而視覺藝術則能將情感具象化,幫助觀眾理解這些複雜的主題。

「臨時居所:永恆或不永恆的家」展覽

日期:即日至6月7日

地點:佐敦香港逸東酒店大堂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