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玩樂擴志

生態普查 了解社區歷史 大角嘴觀鳥 眈天望地數雀仔

【明報專訊】觀鳥一定要到米埔?其實在油尖旺區密集的樓宇縫隙間,也能看見鳥鄰居——麻雀在冷氣支架和排氣管之間跳躍,牠們的蹤迹正是解讀城市生態的密碼。香港藝術中心公共藝術團隊「轉角︰」項目與香港觀鳥會合作推出的「城鳥遊蹤——大角嘴麻雀普查工作坊」,便透過「數麻雀」這項看似平凡的公民科學行動,引導大家思考城市發展、生態保育與社區記憶交織的關係。

「轉角︰」計劃自2年前開始,在市區更新基金資助下選擇大角嘴作為實驗場,透過壁畫、表演、工作坊等多元藝術形式,重新連結大角嘴區內外的社群。團隊選擇大角嘴的原因是其新舊交融的社區面貌,從舊唐樓到新商廈,從傳統五金舖到文創空間,高速的城市更新催生了新舊交融的景象。考慮到城市設計時大多以人類層面出發,卻忽略了城市與其他物種共生的日常,團隊嘗試將生物多樣引入公共藝術議題,包括年初與澳洲藝術家Mikala Dwyer合作推出的社區全息投影藝術裝置《未來生態幻影》,以本地常見家燕為主題,啟發公眾思考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育的平衡。至於今次與香港觀鳥會合作的「大角嘴城鳥遊蹤」項目,便以樹麻雀(下稱麻雀)這種常見城市雀鳥為切入點,引導公眾重新觀察身邊的自然痕迹,培養對生物多樣與生態保育的關注。

調查結合導賞 人人可參與

其中大角嘴麻雀普查工作坊的深層意義,在於將專業生態調查轉化為「人人可參與」的社區行動。香港觀鳥會助理教育經理余暢恒指,這並非單純的「數麻雀」活動,而是一場結合了導賞、生態觀察和公民科學的社區探索。參與者在香港觀鳥會的帶領下,走訪區內大街小巷,學習辨識麻雀特徵,記錄牠們的數量、位置與行為,為公民科學貢獻一份心力,同時又能了解社區的歷史和變遷。

余暢恒表示,麻雀是香港人常見的鳥類,其數量變化可以直接反映出城市的生態狀况,適合作為公民科學的觀測對象。他解釋麻雀出色的適應能力,令它成為城市環境的重要指標:「如果這個數據突然之間有巨大的變動,會不會是有某些危機在城市裏發生了?比如社區更新,舊樓被拆卸,樹木被移除,令麻雀數量下降。」

事實上,麻雀普查活動已經踏入第10年,香港觀鳥會每年都會招募義工參與鳥類調查工作。近年香港麻雀數量趨於平穩,2024年統計全港市區約有22.2萬隻麻雀。但相比2016年30萬隻,去年數量減少近三成,或有可能是舊區重建壓縮其棲息空間。透過麻雀普查,公眾可直接了解城市環境的變化,例如雀鳥棲息地減少,食物來源改變,以及潛在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數據不僅有助於科學研究,也能提高公眾對城市生態關注,促使大家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保護環境。

今次工作坊的路線經過精心設計,橫跨大角嘴的新舊區域,讓參與者親身感受社區的多元面貌。余暢恒提到,「大角嘴有大同新村、五金舖、新區與舊區的對立面,對比很大,這條路線正正是橫跨整個舊區,而同時又可以認識到麻雀的鳥種」。路程大概45分鐘至1小時,由奧海城2期外的「轉角:」城市生活所出發,途經埃華街休憩花園,最終抵達晏架街遊樂場。沿途介紹大角嘴社區發展,「由以前船塢、填海到現今區內狀况,然後關於人與樓宇,再到雀鳥」。

排氣管、冷氣支架尋鳥巢

不過,數雀也要有技巧。「整體啡色,面頰兩點黑斑,喉嚨一抹深黑,那就是樹麻雀。」在工作坊現場,余暢恒指着站在電燈柱的麻雀,向參與者解說辨識麻雀的關鍵特徵。「視線要涵蓋左右兩側3、4層樓高範圍,大約20米內的水平與垂直空間。」他還提醒大家記得抬頭看,在排氣管到冷氣機支架間尋找麻雀蹤迹,因為牠們會在這些較隱蔽位置築巢。

過程中,大家還要邊行邊記錄麻雀的不同行為,例如啄食自然種子或人類遺留的麵包屑,在沙地洗澡,交配鳴叫,甚至成年麻雀餵食幼鳥的畫面,都需逐一標註。隨團附送的普查手冊有齊地圖、雀鳥圖鑑和紀錄表,「即使計劃結束,市民也能自主探索」。余暢恒強調可持續也是活動核心理念,寓教於樂,借「軟性介入」提高公眾生態意識。

寫生工作坊 藝術演繹生態美

除了科學調查,項目另設「寫生工作坊」創造另一層對話。本地藝術家徐志強帶領參加者透過寫生細緻觀察城市雀鳥,培養對生物多樣與生態保育的關注,重新想像都市環境中的生態之美。香港藝術中心藝術節目委員會主席馮永基表示,希望透過藝術介入和社區參與,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共同探索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城市更新不會停止,而藝術將在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推動文化傳承與環境共生,延續社區活力與創新精神」。

城鳥遊蹤——大角嘴麻雀普查工作坊

日期:7月12日、8月16日、9月6日

時間:下午2:00至3:30

集合地點:奧海城2期地下露天廣場

「轉角:」城市生活所

查詢:art-mate.net/doc/82828

文:陳真紀

設計:賴雋旼

編輯:李曉虹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