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4月27日,尖沙嘴海濱,紅地氈上走過一個個熱愛電影的人。華衣美服,閃入文化中心,有人走上舞台捧起金像女神,在眼淚與微笑中回望來時路;有人坐在台下,為影人、為電影拍響手掌。一個月過去,關於第43屆金像獎頒獎禮,你還記得什麼?是古天樂搭紅色的士登場;陳蕾與學生們用手語表演《What If》;還是劉青雲含淚說出「多謝『嗰一位爸爸』」?
今年金像獎,用「繁星」作主視覺形象。聽陪伴金像獎數十載的節目監製陳釗(Joe Chan)與舞台設計師鄭宇君(Fion Cheng)說起金像獎舞台設計——原來,台前影人在觀眾眼中閃亮的同時,台後砌舞台的那群人,也在發光。
訪問當日,Joe與Fion都穿黑衣。回看社交媒體上頒獎禮當日,兩人所在的節目製作組大合照,相中個個都是「黑衣人」。若是舞台未開燈,眾人大概可以徹底隱匿於黑暗中——但若仔細回想當日電視直播,就算舞台燈光閃爍,似乎也記不清眾人身影。「我哋唔諗住觀眾會記得啲乜——如果要記得,記得得獎嘅moment(時刻),呢個先係最值得去慶祝嘅事。」Fion說。Joe則在一旁打趣道:「記得opening(開幕)梁朝偉行出嚟,已經好開心。」
紅氈路線精心計算 鋪防滑板顧安全
自言不需要被記住的他們,卻與每個被記住的時刻息息相關。「與其問邊啲需要我哋設計,不如掉番轉頭,問邊啲唔使我哋去設計。」Joe說。Fion解釋,雖然「燈光部有燈光同事,工程部有工程部同事」,但大至舞台安全,細至紅地氈上的傳媒分區,都需要團隊安排與策劃。更不用說那個萬千影人夢想中的頒獎禮舞台——舞台什麼樣?嘉賓與得獎者從何處上台?表演後的樂隊又要從何處退場?甚至,觀眾看見的電視直播,鏡頭從何處切入,又在何處拉大縮細,都是監製與設計師需要考慮的問題。
不如從那塊看似平平無奇的紅地氈說起。紅地氈由尖沙嘴海濱長廊延伸至文化中心的樓梯上,兩處皆是遊客與行人密集之地,難以像內場舞台一樣提前預備與綵排,「去到當日,先可以交代演員位置、嘉賓通道等等」,Fion說。Joe補充,紅地氈上,「路線緊要過一切」,「由嘉賓落車開始、如何去到訪問區、邊個做訪問先、(嘉賓)轉身轉去邊個角度、影相影邊個位」,都需要精心計算;如若不然,「古天樂架車衝過去剷到前一個人點算?」
至於看似平平無奇的紅地氈,其中也暗藏玄機——「平時啲紅地氈,可能就咁鋪落地下,但如果落雨唔防滑點算?」Joe說,為防頒獎禮當日下雨,給位於室外的紅地氈帶來安全隱患,「雖然觀眾睇唔到,其實每一梯級都逐級鋪晒防滑嘅板,再鋪紅地氈」,就算被雨淋濕,紅地氈也不會浮起。Fion續說,紅地氈需要「顧及嘉賓感受」,「如果佢哋冇安全感,行嗰陣不時望住地下,影張相就會戰戰兢兢咁」。回看當日相片,行上紅地氈的嘉賓,個個大步流星,行得靚,原來也不容易。
「大轉台」便利表演 「洋葱圈」增美感
行過紅地氈,去到主舞台。Fion和Joe都強調,頒獎禮舞台,「靚緊要,但最緊要係功能性」。由許恩怡跳舞、王菀之唱歌揭開序幕,眾多「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作品一一登上舞台,兩人觀察到與往年相比,「今年頒獎禮多舞台表演」;眾多表演,都需要配樂,因而需要「fulfill(滿足)到一個位,可以收藏到一隊band喺台上——如果就咁由後台推出來,唔好睇」。因此,兩人一開始便決定在舞台上設計一個「大轉台」——有演出時,轉台上的樂隊成員面向觀眾;沒有演出時,則將樂隊轉去背面,以大屏幕面對觀眾。只有轉台,不夠靚,「還希望可以多啲layer(層次)」,既方便嘉賓上下台,又可增加舞台美感——於是,一個「好似洋葱圈」的舞台誕生了。
Joe說,舞台劇與演唱會,觀眾坐在現場,可以一眼望見整個舞台;而金像獎的大多數觀眾,都是透過現場直播欣賞舞台。因此,舞台設計重要,鏡頭如何調度亦重要。例如嘉賓出場,「你可以想像,在嘉賓候場時,已經有鏡頭對住佢」,嘉賓從「散開嘅洋葱圈」中行出,鏡頭則跟隨嘉賓腳步退後,「佢(嘉賓)行咗出來之後,鏡頭要往左定係往右?如果拉闊啲見到大畫面,見到晒成個舞台,就可以(向觀眾)交代番成件事」。Fion笑說,儘管已經綵排多次,但直播當日坐在現場,仍然「舞台一轉就緊張」——「金像獎,幾十萬人望住電視捉你啲『生蛇位』!」所幸有幫黑衫拍檔,在燈光與鏡頭照不到的地方拉動電線、調試鏡頭,令舞台轉換得以順利完成。
往屆有立方體、隧道「諗法愈來愈闊」
設計金像獎舞台,從第32屆,到第43屆。兩人觀察到,金像獎團隊「唔係觀眾想像中全由幾大粒啲人話事」,「其實有好多後生,30幾40歲,當打嗰啲」。例如剛剛過去的第43屆金像獎,由《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擔任創作總監,「佢將自己成team編劇都拉晒過來,仲有好多電影導演一起」。而每年金像獎的舞台設計,亦有創新與調整,「大家嘅諗法愈來愈闊」,「例如金像獎頒獎禮是否一定要好似電影院,有個大銀幕播片?」2023年,團隊將「大銀幕」轉作「懸空立方體」,用到「好多機械與科技」;2024年,則在舞台上修建了一條「時空隧道」,嘉賓從有金像女神投影的一端入場,穿越光影,走向觀眾;至於今年,參與金像獎的嘉賓眾多,「我哋想設計一個舞台,令到所有嘉賓都可以show到,唔使浪費」,「樂隊唔使偏埋一旁,林家謙都唔使去到一邊彈琴」。
精心設計的舞台上,嘉賓與樂隊,個個有高光時刻;設計舞台的人,卻藏在舞台之後——會否感到遺憾?又會否擔心鏡頭聚焦嘉賓,舞台被人遺忘?「點會呀!」兩人異口同聲,Joe說,現在時代已經不同,電視播完,還可以在網上看回放、看不同畫面,「觀眾一定見到」。更何况,「舞台唔係重點,所有嘢都係幫得獎者——榮耀喺得獎者嗰度」。至於設計師——「我哋只係造一個靚嘅舞台,畀佢哋行上去,就好開心。」Fion說。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開眼 設計]
相關字詞﹕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