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人物

從演卅載 有種使命 蘇玉華:戲劇可促思行 令世界變更好

【明報專訊】如果說每個人都有對應的顏色,那麼,提起蘇玉華,腦海中最先聯想到的是黑色——是電影《正義迴廊》裏,游嘉莉大律師律師袍的黑;舞台劇《完美證供》裏,Tessa的那身律師袍,也是同樣的黑;還有《不赦之罪》中的梁師母,女兒去世後,身上穿的大多也是黑。

訪問當日,蘇玉華穿的卻是綠色——她笑說,自己是第一次穿綠色,卻意外發現很適合。綠色的蘇玉華,不是律師,不必在繁瑣的條文間摸索正義;不是母親,不必在喪女之痛中體會悲傷。她說,自己是演員,沒有梁師母那麼絕望,亦做不到Tessa那麼堅強。演員蘇玉華感慨,演戲之路無止境,從業30多年,仍然「覺得好渴、好飢餓」。她希望自己像棉花,游走舞台與電影,「仲有好多嘢可以吸收」。

不如從即將上映的電影《不赦之罪》說起。電影原是編劇譚善揚的演藝學院畢業習作,後在首季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總會拍電影」計劃中被選中,由譚善揚與林善共同執導,討論宗教與大愛,也討論寬恕與仇恨。蘇玉華在其中飾演牧師的妻子、死去女孩的母親。丈夫梁牧師,嘗試用信仰寬恕性侵女兒的罪犯阿樂,做母親的她無法忘記、無法原諒,游走在愛與痛的邊緣。

「監製聯絡我,話有一套咁樣嘅電影,想搵我參演。我話,講咩都冇用,你畀個劇本我睇啦!」蘇玉華說,劇本是一齣戲的基礎,看完《不赦之罪》劇本後,她「好surprise」:「一個廿幾歲嘅小朋友,寫到個咁樣嘅劇本出來,我覺得好amazing(驚訝)。點解佢會寫到呢?」於是,蘇玉華約上林善和譚善揚,在「好啱feel」的深水埗找了間茶餐廳「坐低、傾偈、食嘢」——「原來,林善嘅教會喺深水埗,譚善揚做社會工作,都會落深水埗」,她續說,對她自己而言,深水埗也很特別,「你喺嗰度,會見到好多人,好多好新奇的事」。

「呢套戲想探討嘅嘢,都係我自己好有興趣嘅議題。」蘇玉華很快決定參演。在她眼中,編劇「將個劇本推到幾盡——秋生(的角色)symbolize(象徵)咗一種人,我自己(的角色)又symbolize咗一種人」。黃秋生飾演的牧師,嘗試用宗教、用大愛,原諒自己恨的人;至於自己飾演的牧師太太,「我就係一個更加人性化嘅人,我本身都係信宗教嘅,但經歷咗呢件事之後,我會好question(疑惑)呢個宗教——點解有呢啲事發生?點解呢啲事會發生喺我屋企?」

《不赦之罪》:開首無言,結尾加戲

問蘇玉華,片中哪一幕令她印象最深刻?她提到電影開頭一幕,牧師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背景中不斷傳出噪音,「觀眾都唔知係乜人、乜事,會發出呢啲聲響」。伴隨劇情發展,才明白原來是師母故意擺弄家具,「喺靜默中發出抗議」,「用行為告訴你:我唔buy(相信)呢件事,我好question呢個宗教,我好question你講嘅嘢」。蘇玉華說,這是她在整部電影中最享受、最喜歡的部分,「唔講嘢,其實已經講咗好多嘢……無語嘅場景,情感更加強烈」。

無聲中,可以見到劇本的張力;多次修改的劇情中,亦可見到演員對角色的理解。電影結尾處,母親將性侵女兒那人叫到海邊,向他說出心中所想,臨別時望着對方說,多吃一點,你太瘦了。蘇玉華解釋,劇本中原本沒有這場戲,但直覺告訴她,「觀眾,甚至我自己蘇玉華,甚至劇中嘅媽媽,都會好期待有一場咁樣嘅戲出現」。在她看來,母親與阿樂的見面,不是原諒,而是想為自己「搵一個人生嘅出口」——「佢唔饒恕呢個男仔,唔饒恕自己老公,甚至唔饒恕自己……跟住點啊?」罪惡難赦,死去的人無法復生,活着的人,總要找到一條路,走下去。「我未能夠原諒佢,但我能夠當佢係一個人咁樣對待。這樣嘅關懷,已經好足夠說明呢一個媽媽,呢一個牧師太太,喺嗰一刻嘅狀態」。

《完美證供》:做不到她,更想演她

梁師母,是性侵受害者的母親;同為蘇玉華飾演、舞台劇《完美證供》中的Tessa,則是性侵受害者。面對相似的「不赦之罪」,在蘇玉華眼中,兩個角色是否有相似?「你咁講,好似有connection(聯繫),但我就覺得,兩個角色係完全獨立個體,冇connection」。在她看來,大律師Tessa是與梁師母「好唔一樣嘅女人」。作為性侵案的刑事辯護大律師,Tessa「運籌帷幄、自信爆棚」,以為「呢一套法律會持之以恆咁運作」,卻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成為受害者。站上證人位,才發現「一切完全唔同」,在這套法律系統中,性侵受害者難以取得公義。

「我淨係知道,喺某個地方,某個時候,以某種方式,某啲事情,必需要,有所改變。」訪問時,蘇玉華再次念出這句對白。劇中的Tessa,「明知輸硬,但仍然去爭取所謂公義、正義」;劇外的蘇玉華,自言Tessa「實在太犀利,現實中嘅我做唔到」。做不到,因此格外想要嘗試,「想要演這齣舞台劇,說出這些對白」,用戲劇做警醒:「我哋每一日都仍然可以去思考、仍然可以去做一啲嘢,令到一些事情、令呢個世界變得更加好。」

「點解要去做演員?點解演員呢個工作有意義?」蘇玉華說,「令世界有機會變得好啲」,是她做演員的「使命感」,亦是戲劇的力量。例如《完美證供》原著Prima Facie的作者Suzie Miller,她原是一名律師。Prima Facie劇本搬上舞台後,在世界引起轟動,更引起一些地區的司法制度改革。Suzie Miller多年前已不再做律師,而是成為一名全職劇作家,「佢見到戲劇對於人類帶來嘅改變更加巨大」。蘇玉華感慨,「我好佩服佢,真係好佩服佢」。

演員以外,「忙睇show」支持劇場

Tessa一角,令蘇玉華獲得第33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她笑說,自己好似被這齣舞台劇「榨乾咗」,現在的她只想「hea」,「我同潘燦良(蘇玉華的丈夫,也是《完美證供》導演)講,乜嘢都唔好要我做,我淨係想每日去天台淋花、剪草、掃樹葉、餵龜」。說好「乜都唔做」,翻開她的社交媒體,卻見她日日「忙睇show」。看完《搖滾芭比》,她寫下「真心勁到爆!」;宣傳《月明星稀》重演,她叮囑大家「千錯萬錯都不要錯過!」;還有介紹《大殉情.死都要唱》,她說「唔睇走寶!」

「唔同階段,啲人都話畀我聽,或者成個社會都營造一種氣氛,哎呀我哋好困難、好慘,我哋就嚟死喇。」蘇玉華說,入行30多年,早已聽慣「寒冬」的說法,但她卻有另一種看法:「好熱鬧喎,好多好正嘅嘢發生緊喎!」她自言是個「好奄尖」的人,但這麼多年來,仍然不停有優秀的劇本誕生,吸引她去看、去演。在她最熟悉的劇場,也見到「好多好叻嘅人、做緊好叻嘅事」——「一切都看你如何去睇」。

誰說一定要足夠徹底,才能算是改變?梁師母可以在仇恨與寬恕間,找到一條叫做「放低」的路;Tessa最終也沒能打贏辯護,卻令更多人見到法律程序中那「燈火通明嘅窒息感」。蘇玉華則說:「所謂改變,唔一定係要改寫啲乜嘢」,「喺香港呢個咁鬼stress嘅地方,可能就係令觀眾睇完戲笑餐飽,都係功德無量」。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人物]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