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今社會重視兒童的全人發展。近年很多研究顯示,球類活動不僅能鍛煉孩子的身體素質,還能促進大腦發育,提高認知能力及執行功能。球類活動涉及多種複雜的動作和思維過程,過程中,兒童需要身體高度協調,時刻評估周圍環境,預測對手動作並迅速決策和回應;同時加強自我控制、注意力和工作記憶等能力。另外,參與球類運動的兒童通常更具團隊意識,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利的。
狹小空間 無阻組隊開波
可是在香港,許多家長難以為孩子提供足夠的運動空間。一般家中空間有限,公園和遊樂場也大多禁止球類活動。令孩子參與球類運動的機會相對減少。有些家長亦可能認為,趕緊讓孩子完成功課及溫書預備考試至為重要。然而,缺乏運動的兒童不僅容易出現肥胖等健康問題,還可能在心理和社交方面受到負面影響。其實除了傳統戶外的球類運動外,還有一些可在較狹小空間內參與的球類活動。
(1) 室內足球
每隊1至5人,使用軟球及1個小龍門便可以開賽。遵循室內足球的規則,球員需要通過配合、傳球和射門來得分,能夠提高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身體協調。
(2) 迷你籃球
適合一對一或小隊伍的比賽,使用小籃球框甚或自繪製的籃球框和小型軟籃球。孩子通過投籃得分,不僅能鍛煉手眼協調能力,還能提升專注力。
(3) 氣球排球(圖一)
這是一項輕鬆有趣的遊戲,使用氣球和自製欄網(如繩子)。人數不受限制,目標是保持氣球在空中並將其傳送至對方區域。這項活動不僅有趣,還能促進孩子的團隊合作和社交能力。
(4) 四方球(圖二)
在地上畫1個大方框,再分成4個小方框,需4名參賽者。目標是讓球在方框之間傳送,不可跌落在自己方框內。這項活動能鍛煉孩子的快速反應和身體協調。
這些室內活動可根據實際空間來調整,為孩子提供多樣選擇,家長都可參與其中,以增進親子關係。此外,學校和社區也可以透過組織球類比賽、開設訓練班等方式,積極讓孩子在安全環境下,盡情揮灑青春的汗水。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馬佩怡(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