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人生下半場

健康

長者安居社區 遠親不如物管

【明報專訊】長者要安居社區,家庭支援固然重要,但社會上不同持份者通力合作,同樣不可或缺。其中,物業管理公司的角色舉足輕重。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大廈物業保安員就是長者貼心「近鄰」。一名物管公司老闆說過,物管不應局限於以往管花草、搞衛生、修電梯等工作,更應懂得回應住客的需要,成為更專業的新世代物業管理。

過去3年,香港老年學會推行「長者友善屋苑」計劃,培訓了很多物業管理公司(下稱物管)員工,發展了一套本地化的「友善屋苑」元素。我們見證不少抱有理想的物管,為了面對老齡化社會,積極實踐長者友善措施,承擔起支援長者住客的新使命,為長輩打造貼心居住環境;例如改善屋苑設施,組織長者住客自助互助,善用居民網絡等,令人欣喜。

老牌屋苑說服業主 建無障礙通道

A物業管理公司負責管理將軍澳一個私人屋苑,樓齡約25年,是區內老牌屋苑。當年搬進屋苑的年輕夫婦,兒女已長大成人,逐漸步入老年。有見及此,A物管設立「長者關顧大使」,委任資深員工專責留意及關心長者住客,建立融洽關係,了解長者實際需求,讓公司政策及日常服務更切身照顧高齡住戶。物管注意到不少長者需要使用輪椅或助行器,在毋須花費很大開支下,為屋苑長者提供友善小改建,包括在平台修建3條小斜道,並將屋苑主要出入口的推門改為自動門,以便輪椅及行動不便人士進出。

然而,最大挑戰是屋苑每座大廈出入口均有8級樓梯,且沒有無障礙通道,使用輪椅、助行器、提重物的長者出入都甚為困難。我作為社工,見過很多行動不便、無人支援的長者,受困家中與社會隔絕,成為隱蔽老人。物管其實已有應對措施,購入樂齡科技「樓梯機」,協助行動不便者上落,但樓梯機需要預約及他人協助操作。物管期望長者住客可以更自主及更有尊嚴地居於自己熟悉地方,於是建議在大廈出入口興建無障礙通道。

這個建議面對巨大挑戰,有居民擔心大廈門口狹窄,加設無障礙通道會使出入口更擁擠;有業主擔心要分擔巨額工程費;甚至連通道設計也有不同意見,要得到業主支持似乎非常困難。不過,物管努力推動長者友善教育和溝通工作,包括舉辦多場roadshow、製作壁報和業主簡介會等。經過1年半推動,方案終於在業主大會中通過。

高檔屋苑穿針引線 長者自助互助

另一個位於小島上的高檔私人屋苑,出入交通主要靠船航。住客來自不同國家及種族,當中有不少知識分子,對物管公司服務有高要求。B物業管理公司擔任小島屋苑管理多年,對居民年齡、背景、特長和需求有詳細整理和分析。由於島上只得有限度的社會服務單位,在缺乏外援下,物管決定善用居民自身強項,於10年前成立「長者服務組」,擔當長者鄰舍中心的角色。服務組招募住戶當義工,為島上長者居民安排活動,有書法、畫藝、舞蹈、運動等,由具相關專長的住客出任導師,導師大多也是長者,助人之餘也獲得很大成就感。屋苑內的長者居民不用長途跋涉,尋求跨區服務,物管又能建立一班支持者,在與居民溝通、服務執行上事半功倍。

租置屋邨「天文台」 關顧隱蔽長者

不僅私人屋苑的物管在轉型,公營房屋也在轉型。港島區一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入伙逾30年,長者住戶比例極高,C物業管理公司需積極回應長者住戶要求。

屋邨成立了業主立案法團,委員大多是長者。公共房屋的居民流動甚低,大家都是開邨時搬來,居住了20、30年之久,鄰里關係甚強。而法團委員擁有強大社區關係,人脈廣泛,四面「收風」,是屋邨的「天文台」。物管明乎這點,主動邀請委員蒐集住戶意見,獲得許多真實又寶貴的建議。舉辦活動時,物管又會邀請業主立案法團協助宣傳及招募;活動門票大多數是公開派發,但會將小部分交給法團委員,由他們直接邀請邨內隱蔽長者參加,關顧那些日常難以接觸的居民。

屋邨居民年齡漸長,幼稚園也結業,邨內兒童遊樂設施殘舊,使用率低,長者運動設施卻常出現輪候人龍,早上時段尤其嚴重。因此,物管向業主立案法團建議,將兒童遊樂設施重新配置,裝上長者健身器材。然而,法團委員最初很猶豫,未接受建議。物管經過3年不斷教育與溝通,又邀請香港老年學會長者友善屋苑職員分享,最終獲得業主立案法團信任,通過建議。

文:蔡永康(香港老年學會高級經理)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