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大阪世博會場中游走,除參觀各個展館,最常去的地方竟是洗手間。正因如此,我意外地發現場內某些洗手間比展館更具特色——甚至有一兩個,令我覺得比某些國家館更值一看。每一個洗手間都讓我大開眼界,從建築設計的角度看,它們展現了「多元而合一」(Unity in Diversity)的大阪世博設計理念,兼具包容、性別友善與創新,多功能又充滿實驗性,更不用說在與自然融合和可持續概念上的貫徹。後來翻查資料才知,這些洗手間其實是為了呼應大阪世博「為我們的生活設計未來社會」主題而舉辦的公開設計比賽中的優勝作品。所以如果你在世博預約不到任何展館,或實在受不了每個展館要排隊一小時的煎熬,不妨轉個方向,去看看那些幾乎不用排隊、設計卻一樣精彩的洗手間。
(1)夢洲的海市蜃樓
「夢洲的海市蜃樓」以3D列印聚碳酸酯板構築,其牆體呈半透明波浪狀,陽光照射下如水面折光,映射出周圍風景與人影,營造出若即若離的空間感。佈局採環狀展開,男女廁、無障礙設施與全性別空間錯落有致,兼顧功能與流線。
此建築材質輕巧易拆,展後可循環再用,體現對臨時建築與可持續設計的雙重思考。整體如其名,彷彿幻象浮現於城市邊緣,在日光與時間中緩緩消散。
(設計:PONDEDGE+farm+NOD)
(2)殘念石之庭園
位於「殘念石之庭園」的廁所,以被遺忘的歷史石頭——約400年前為大阪城開採卻未被使用的「殘念石」為核心,構築出融合記憶與自然的平靜空間。設計採用圍繞式空間組織,串連無障礙、家庭及多元性別設施,體現共融精神。此處不止供如廁,更是歷史回聲與未來願景的交匯點,成為讓人深刻感受到自然與人類「生命連結」的場所,呼應世博主題「讓生命閃耀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喚起人們對文化傳承、自然共生與日常感知的重新想像。
(設計:Studio mikke+Studio on_site+Yurica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3)大自然與人之(洗手)間
建築師首先以挖泥機塑造出高低起伏的地貌,再將挖出的泥土直接用來建造廁所的牆身與屋頂。這個設計背後的理念,是希望回應人類在建構世界的過程中,與自然產生的斷裂關係——而這種做法正是為了淡化那種距離感,喚起人與自然共生的可能。地貌上方覆蓋一層大面積的金屬網棚,波浪形態懸浮於空中,既是遮蔭結構,也讓廁所自然地融入整個環境。網棚設計,讓藤本植物沿支撐結構攀爬生長,與整個地貌融為一體。
(設計:Schenk Hattori+Niimori Jamison)
(4)夢洲之庭
夢洲之庭以大阪夢洲在世博前的原生生態系統為靈感,鋼結構配合摺疊的鋅鐵板,展現質樸之美。
其平面佈局為呈放射狀展開,從廁所群中心向外延伸,然而從人眼視角觀之,卻轉化為折線與銳角交錯的建築,因着它的反光材質,把陽光多角度反射,從遠處都看到耀眼的它,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設計採單向流線,用者由一側排隊進入,穿越各自獨立的男女廁格後,於中央共享洗手空間交匯,再由另一側離開。中庭佈置有碎石植物與棕櫚樹,形成一片寧靜的綠洲,洗練中見詩意。此空間既強調功能效率,又於流動與停留之間,編織出一場精緻的建築體驗,突顯日常設施亦可具備設計深度。
(設計:GROUP)
(5)白塔之間
由一系列高低錯落的大小相近的全白D形模組組成,從遠處望過去,彷彿是一座微縮城市。此設計源自對「建築標準」的反思——人類的多樣性,無法再被單一模式定義。在規劃世博會廁所時,建築團隊與視障者、聽障者及坐輪椅者舉行研討會,並考慮性別、文化與宗教差異,提出新的公共設施類型學(typology)。獨立又連結的D形體,構成彼此差異卻共存的風景。廁所不再只是功能空間,而是關於共融與空間詩意的建築實驗。
每個如廁的空間感各有不同,令我想起建築大師Peter Zumthor於Therme Vals溫泉浴場中那些「小房間」(block)——互相串連但又相對獨立的空間。這些「小房間」空間大小、光線、高度各異,形成連續卻又多變的空間體驗。
(設計:斎藤信吾建築設計事務所+Ateliers Mumu Tashiro)
(6)城市中的導航節點
此座多色彩構築的多功能廁所裝置,不僅應對基本所需,更透過彎曲且具引導的建築形態,自然地組織人流動線。
鋪地以粗體文字與箭嘴構成清晰的導向系統,指引訪客前往「森林」、「休憩區」、「急救站」等區域。立面以紫、黃、綠等金屬波紋板構成,配合流線幾何語彙,營造出一種充滿遊戲感的都市界面。
這設計呼應由美國建築師Denise Scott Brown等人所著的Learning from Las Vegas中提出的「Decorated Shed」(裝飾棚)概念,藉由色彩、圖像與符號語言,將日常建築昇華為城市導航節點。另外,男女廁分設、洗手區共享,亦體現效率與包容的共生策略。
(設計:山田紗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7)讓小朋友流連忘返的廁所
巨型帳篷結構幾乎覆蓋整個場地,帳篷上縫有紅橙黃漸變色的輕盈布料,白天時,當自然光透過天幕投射到地面,讓人恍似置身暖和空間,建築師以毛皮般的屋頂、蜿蜒曲折的長櫈,激發視覺、觸覺、聽覺與嗅覺,成為五感參與的空間經驗,令人瞬間忘記自己正身處「廁所」。這種軟化建築硬繃繃感覺的處理手法,也是建築師對未來公共建築的看法。
帳篷下是圓形遊樂及休憩區,中央彈網讓孩童自由奔跑,彩布映照下自然光影賦予空間活力與輕盈。由內至外的開放式設計打破傳統如廁空間的封閉與尷尬,營造親切、包容、具社交潛力的日常場域。無障礙洗手間、哺乳室與靜音房等照顧不同用家,但開放式動線令男女區域界線較模糊,偶會誤入,但這「彩虹廁所」仍是世博最具人情味與空間想像力的設計之一。
(設計:大西麻貴+百田有希/o+h)
(8)色彩斑斕的「代謝派」洗手間
這組色彩斑斕的廁所建築群以簡潔幾何形態構成,回應1970年大阪世博的「代謝派」精神。建築以積木式模組構成,可重組亦可遷移,矩形量體搭配半透明幾何形天窗營造強烈視覺衝擊。開放式佈局打破傳統性別界限,鼓勵自由走動與包容共存,但入口設計較為開放,部分廁格性別標示相對細小,曾見有使用者因而走錯,提示系統仍有改善空間。最破格是無傳統洗手盆的洗手區設計——水直接落在具排水功能的地面,令空間更潔淨簡約。廁所外觀是一個沉甸甸的金屬盒子,內部卻因自然光灑入而顯得通透明亮,營造內外反差的空間。
(設計:米澤隆建築設計事務所)
(9) 「水的循環」階梯舞台廁所
這個木結構廁所,以「水的循環」為靈感核心,構築出一座可登高的山丘。階梯結構讓人歇息,亦象徵雨水流轉的軌迹。它的動線設計一氣呵成,使用者從山丘側進入,穿越共享洗手區後,往水池的方向緩緩步出,驀然回首,發現身在山丘之下。
步上屋頂,更可遠眺世博正中心的森林,頂部配以陽傘,成為觀賞與休憩之所。屋頂的雨傘,象徵雨水由天而降,其流向正好順應樓梯的坡度,一路滑落至平台下方的三角形小水池,喚醒人與水的親密連結。
(設計:KUMA & ELSA)
公共建築設計的另一種可能
近年亦見香港推動不少設計比賽,例如「廁世代PT 2.0.公廁設計比賽」,其中以「管水母」為靈感的作品引起公眾關注,展示了公廁設計的另一種可能。這些創新設計不但為城市注入活力,也反映出公廁不止是功能設施,更可以是連結人與空間、環境與文化的平台。
未來,或許我們可以期待更多具開放性的設計比賽,讓來自不同背景的設計師重新想像這些日常空間,在功能與詩意之間找到平衡。這不僅提升了如廁體驗,更讓我們重新思考:公共建築,是否也可以是市民日常中最親近、最有人情味的設計?
文、圖:童昭安(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講師,近年關注科技如何影響建築界)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開眼 建築]
相關字詞﹕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