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文化力場

藝發局「南區場地」兩年回望 三重空間 開闢藝術新天地

【明報專訊】藝術發展局遷址黃竹坑商廈轉眼2年,除辦公室之外,集展覽、工作室、資訊中心三重空間於一體的綜合藝文場地 (下稱「南區場地」)亦同時啟用;當中逾4000呎展覽設施對正尋覓展出機會或表演場地的年輕藝術家來說或是好選擇,但場地隱身於大型商廈的玻璃幕牆內,難免缺乏存在感。恰巧藝發局30周年將至,可趁機檢視轄下新場地為藝術家帶來什麼機會,又有什麼缺欠。

「新家」利長遠規劃 重視藝術科技人才

「南區場地」鄰近黃竹坑港鐵站,位置方便,附近亦多畫廊及藝術空間聚集。藝發局藝術空間、研究及發展總監陳安玲受訪時指出,2015年《施政報告》提出於南區預留用地作藝文用途,加上南區區議會希望增加藝文場地,政府遂籌劃在前香港仔消防局舊址重建後,將部分樓層、約3萬平方呎空間供藝文發展,並交由藝發局營運。該址現為甲級商廈Landmark South,藝發局共佔4層,包括位於地下高層(UG)的藝術資訊中心及「展藝館」、5樓的辦公室,以及6至7樓共有28間藝術工作室的「ADC藝術空間(黃竹坑Landmark South)」。

此前,藝發局與黃竹坑已有淵源。藝發局原先與發展商合作推動「藝術空間計劃」,以較低租金出租空間予本地藝術單位,2014年底開展的首個藝術空間項目「ADC 藝術空間(創協坊)」正位於黃竹坑,後來局方配合政府的青年共享藝術空間計劃,陸續推出其他藝術空間,包括現時尚在營運的ADC 藝術空間(創匯國際中心)及大埔藝術中心。

陳安玲表示,藝發局「終於有屬於自己的家」,不再頻繁搬遷,相信可更好地面向大眾推動藝術發展。她指不少藝術家礙於租金高昂而租用環境較差的工廠大廈,而南區場地整體由藝發局從零規劃,比以往與發展商合作的藝術空間具備更多設施,也有更大自主權,而且地理上只需兩個站就到達港島中心。雖然有別於往常3年一約、以6年為期,黃竹坑藝術空間改為2年一約,但屬長期規劃,定位上會更重視媒體藝術及視覺藝術,其中一個工作室更會預留作藝術科技人才駐場計劃。至於存放香港藝術活動資料的藝術資訊中心,則向公眾開放。

展藝館追求多用途 使用有限制

展藝館是南區場地的核心設施,陳安玲指初期規劃為純粹的展覽空間,以配合黃竹坑以畫廊為主的生態。隨着藝術發展趨勢改變,媒體藝術、跨界藝術日益流行,藝發局便在展覽基礎設計上加入基本舞台燈光配套。展廳面積逾4000平方呎,淨樓高6米,場地開闊,僅有一柱,加上2幅大型牆面可用於投影,開揚而靈活的空間適合當代、前衛的藝術活動。藝發局表示,展藝館於2023年7月開幕後,於2024年1至5月試業,並於2024年6月正式開放公眾申請租用,自開幕以來舉行約20項主要公眾活動,如舞蹈演出、迷你爵士音樂會等。

早前受藝發局委託於該場地策劃「一方水土」展覽的攝影藝術家、策展人朱德華從用家角度出發,稱初看空間「嚇一跳」,因這裏面積大,樓底高,適合放置大型展品,但也擔心在有限預算內「不夠東西擺」;而「大得來空曠」也會導致使用場地展示作品時難以分區域,故他策展時便在場地間出數面牆分隔不同展區,讓展品可以更獨立地展示。

間牆的另一原因,是場地牆身不可落釘,朱德華笑言「聽到時差點暈倒」。雖然牆上提供吊繩懸掛作品以作替代方案,但油畫等作品懸掛起來難以平衡,會向前傾、「唔好睇」,他認為是不專業的設計。不過他指非牟利團體租用展藝館會比同類型場地價格便宜,場地亦有吊懸結構和舞台燈,但藝發局可能過於追求多用途,結果對不同使用者來說都「爭啲」。例如設於高處的舞台燈雖方便表演,但展示藝術品卻會因而拉出長影,需另外付費預約有牌人士控制升降台調整燈光。而天花雖有承重量高的吊掛結構,但因為要開放公眾參加須申請臨時娛樂牌照,策展時要聘請結構工程師事先審批,加上牌照申請過程涉及消防處、屋宇署審批,過程繁複且時間成本高,「一方水土」便在開幕前幾天內才獲取相關牌照,朱德華擔心場地因此而「無人敢用」。

對這些疑慮,陳安玲指申請牌照是技術問題,大館等場地同樣要申請。但她表示一直收集用戶反饋,如天花懸掛系統因牽涉工程因素,是影響申請的主因,目前與不同部門協調,同時正申請永久性娛樂牌照,希望未來簡單的展覽毋須另外申請牌照。另外,局方於年初推出優惠計劃,按照不同使用目的及日數劃分,包含技術支援,希望降低租用門檻;且非牟利團體與藝術空間租戶可享有更低廉租金。

工作室開放日 連結市民 尋商機

除了展覽,藝發局落戶以來亦已舉辦過3次正式的藝術空間工作室開放日,未來仍會配合Art Basel等藝術盛事於3月固定舉辦。她指藝發局並未要求藝術空間租戶於開放日特別展示作品或佈置,但大部分藝術家也樂於參與,認為一年一兩次的開放不會造成太大負擔。而開放日目標是令市民感受到「藝術沒有那麼遠」。陳安玲表示,博物館或畫廊看到的都是成品,但參觀工作室則可親身看到創作過程,甚至和藝術家交流。開放日同時亦吸引潛在收藏者及企業參與,促成商業合作機會,如藝術空間租户「罌堂泥甕」創辦人楊式堂近日便在荃新天地策展廣東彩瓷相關展覽。

首次租用藝術空間的「九龍霓虹」創辦人劉浩輝表示,香港創作生存環境艱辛,相關計劃對剛起步的藝術家幫助很大,而南區場地在地理上似「中環後花園,又好像一個新火炭」;開放日亦有助接觸群眾,他更因而認識了香港芭蕾舞團,促成於「綠野仙蹤•人生歷奇」沉浸式芭蕾藝術科技體驗展覽的合作。

藝術家:建築開放度低 影響創作氛圍

另一租戶Mist Gallery創辦人劉菁兒,相較於一般藝術工作室,選擇以流動、實驗性質獨立藝術空間的形式進駐其中。「大家對這個空間的定位還沒有很清晰,想像幾乎是零」,因此她認為第一批用戶如何運用空間至為關鍵,若只限於一種藝術形式,日後藝術多樣化將難以展開。而劉菁兒曾是創協坊租戶,她表示比較現在藝發局的一體式管理,喜歡以往遠距離的管理方式,但認為負責營運黃竹坑藝術空間的職員願意溝通。她坦言初期面對不少管理限制,如不可在建築物外張貼海報,鑽牆限制於早上9時前,過了特定時間會鎖𨋢,訪客需要事先登記等,後來在溝通之下漸漸放寬,但尚要面對空間先天限制——寫字樓設計;工作室大門沒有玻璃窗,建築預設了相對密封的空間,影響創作氣氛。相較之下,開放度、創作氣氛更濃郁的創協坊作為藝術空間更理想。而位於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同樣是綜合場地,但經營多年後規則較寬鬆,創作氣氛更自由,也因貼近社區更有「人的氣息」;黃竹坑雖然藝術氛圍濃厚,但社區生活感較弱,需要更多時間孕育。

關於展藝館,劉菁兒指空間大但租金較高,個體藝術家或難以負擔,可能需要額外資助才能租借。而整體場地靠近新興藝術畫廊區,加上藝發局網絡,皆有助部分藝術家展示作品;只是比起集中設計或文創的元創方、集中手工藝及不同藝術組織的JCCAC等綜合場地,藝發局南區場地則未有明確定位,但也代表有更多開拓的可能,尚需時間發展。

陳安玲透露,藝術空間將於8月迎來新一批藝術單位,此前收到超過80份申請,或為南區場地帶來新色彩。但不似元創方、JCCAC等單棟藝術村式建築,隱藏於商廈的新場地或容易被遊人忽略,問題如何解決?陳安玲指正與大廈協調,計劃增設指示牌,也期望能在欄杆或行人天橋設橫幅吸引途人眼球。藝術場地不嫌多,但藝發局未來會如何調整南區場地定位,又為藝術生態帶來什麼改變,則待時日驗證。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曉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