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4期

Happy Pa Ma

家庭有教:教導孩子在困頓中「自我關懷」

【明報專訊】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勇於嘗試、堅毅自強。愈來愈多研究﹙包括筆者在香港的本地研究﹚顯示「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在面對失敗或困難時,像對待好朋友般溫柔、體諒地對待自己——能減輕負面壓力,增強情緒韌性,令我們更有動力面對新挑戰。自我關懷可以分拆成幾個簡單步驟。例如,孩子即將上台演講,擔心自己做得不好……

4步增情緒韌性 面對挑戰

◆第1步:孩子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

家長引導孩子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你現在感覺怎樣?會不會覺得心跳加快、難以集中?」孩子可能會說:「我覺得手心出汗,雙腿發抖。」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留意身體給自己的信號,專注自己的狀態。

◆第2步:為情緒命名

家長鼓勵孩子說:「我知道你覺得很緊張、很擔心,害怕會在演講中做得不夠好。」為情緒命名是十分重要的情緒調控技巧!家長要先為孩子的情緒命名,才可以幫助孩子自己為自己的情緒命名,增強孩子對情緒的覺察度。

◆第3步:提醒孩子,幾乎所有情緒都是共同人性

家長提醒孩子,幾乎所有情緒都是共同人性:「每個人都有緊張、擔心和害怕的時候。」就算憤怒、妒忌、憎恨、嫌棄等情緒,都是共同人性,我們不用呵責自己感到這些情緒,亦不用「立即」趕走它們,我們只要知道這些情緒現在正出現於我們的腦海中,而這些情緒、這些經驗,都是所有人類都共有的;孩子的掙扎和痛苦並不孤單。

◆第4步:鼓勵孩子用溫柔的話來安慰自己

家長鼓勵孩子用溫柔的話來安慰自己,就像是自己的好朋友一樣:

「願我可以接納自己。」

「願我可以原諒自己。」

「願我可以和自己的情緒共處。」

「願我能夠享受過程,活在當下。」

有些家長擔心,自我關懷會讓孩子「躺平」,變得不思進取。但事實恰恰相反:當孩子相信無論成敗,自己都有價值,都會獲得關心,他們更願意去嘗試,更願意去冒險。相反,若孩子總是自我批判,每天24小時要求自己進步、做到最好,他們可能長期承受不必要的壓力,甚至因為害怕「做得不好」而擔心失去別人的欣賞、愛護和關懷。這些孩子往往顯得焦慮退縮,難以承受壓力。「自我關懷」正是幫助孩子培養對自己溫柔、對自己體諒的習慣,幫助孩子在面對失敗或困難時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4期]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