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阿仔們細個時,我常常在臉書上分享一些關於他們的小故事。臉書偶爾彈出的「當年今日」回顧,總會讓我重拾一些差點散失的寶貴記憶。除了緬懷,舊事重溫還有一個重大意義——對照孩子與自己的今昔,往往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教養孩子真的要放遠視線,不執著於一時。
人是很容易不自覺地以偏概全的。像是近日,我逐則回溯10年前的記事,才赫然想起,現在15歲的大仔所展現的怒火和抽離,只是他的一部分;他早年也曾流露依附爸媽、愛惜弟弟之情(大概就是有點「傲嬌」吧),只是我都忘了,選擇性地記着他的高冷。
回溯舊帖也讓我看到阿仔個性的萌芽。大仔4歲時,我對他的行為執得很緊,會用獎勵計劃引導他,開列清單,做哪些好行為會有印,儲滿一定數目就能換禮物,也有一些行為會令印仔被取消。清單貼牆前,我突然想起嫲嫲,用紅筆在尾加一項:「如果地上玩具令人跌倒,取消2個印。」並一再警惕他,老人家跌倒後果很嚴重。如今回看,自己確是行為學派,規範之緊令人咋舌。
不過,我真正忘記的戲肉是,在我寫完後,阿仔隨即拿一張白紙,一臉認真地訂立一個針對大人的「規則表」,以他有限的詞彙寫「如果大人令老人加(家)跌倒」,並強調「如果(他名字)和BB(弟弟)變老,(大人也)不可以擺野(嘢/東西)地上」。當然,句子並不完整,寫到最難的「變」和「擺」二字,他叫我教他寫。
我滿有耐性地見證他第一次自發地「我手寫我心」,看得出他想訂立自己的框架,與大人分庭抗禮。但那時我着眼的是,他對現實的認知太有限,他和弟弟不會變老,大人也不會亂放東西令他絆倒。既然不可能發生,就沒有後續需要理會。我鄭重地把他寫的也貼出,而且跟我寫的並排,自覺已是功德圓滿。在臉書記述此事時,我只是覺得小子有趣而已。
那時候,我沒特別想過要回應他的內心,亦未擁有這份覺察。10年過去,現在的我終於有能力在字面之下,看進他更深的內心。我看到,媽媽試圖祭出一套賞罰分明的機制,鉅細程度其實超出4歲孩子的盛載力。即使阿仔看似語言思維上能夠理解,行為上也確有跟從,但在感情層面,他是吃不消的。「賞罰分明」可以是一種實踐的態度,春風化雨地滲透日常生活當中,但媽媽選擇的卻是以冰冷的公文形式,宣示教條,像行政人員一樣執行。道理分明,卻沒有愛的溫度。
缺乏溫暖的愛和信任
正如伴侶是天賜的緣分,家長和孩子也是天作之合。我常形容大仔是冷男,其實我自己也有「相當冷」的部分,尤其在新手階段,內心的不安常讓我不自覺地以「公事化」狀態「執行」親職。兒子另立規則表,當中表達的信息其實很簡單——媽媽的賞罰機制讓他不舒服,少了一些他說不出的東西(今天我代你說出來,就是缺了溫暖的愛和信任,信任孩子你自自然然就會做到,壓力反而會令你內心反抗)。他不懂得用小兒的直接方式,簡單表達情感,而是模仿媽媽,複雜而冰冷地列出清單,一個大人覺得幼稚的清單。
渴望公平 更渴望大人愛護
他寫的「變老」,我現在明白到是一種比喻。為了教他愛護嫲嫲,我警惕他老人跌倒後果嚴重,他接收到的卻是被預判會做壞事的指摘和壓力,而老人是會得到特別愛護的。他的「變老」其實是一個渴望,渴望公平,更渴望大人也特別愛護他。
我看到大仔的強烈自我如何萌芽,也看到自己的變化。換了現在的我,當然會把那個獎罰表拿下,讓孩子真切感受到愛護。事實上,伴隨自己的成長,我教養孩子的方式不斷在變,我也從沒在弟弟身上行這一套。不過,當年把BB列為戰友的大仔,一直認定弟弟也會受到同樣模式管教,常不滿我沒一視同仁。他不明白,我不再是相同的我,弟弟的個性和需要也跟他不同。
時光不會倒流,也不必倒流。看清事情脈絡,更能明白一切自有因緣和合,看到孩子的無限可能。放遠目光,自會看到他們展翅成長,成就不必有我。明日話今天,定當如是。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