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展開一連4日的中東之行,一連出訪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三國。此行可以說是滿載而歸,既展示外交新作風,又簽訂以百億美元計的deal,徹底體現了他所標榜的「交易的藝術」。最不好受的相信是年初意氣風發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特朗普訪中東過門不入,還要背着以色列跟哈馬斯交涉、跟敘利亞臨時總統沙拉會面、一下子解除對敘利亞40年的制裁。此前他又開始跟伊朗展開核談判,又跟胡塞武裝達成協議。特朗普跟內塔尼亞胡這段「兄弟情」(bromance)現裂痕了嗎?對加沙戰爭又有何影響?
急於有deal自然情投意合
內塔尼亞胡1984至1988年出任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期間認識紐約地產商人特朗普。兩人雖不算深交,但一直保持聯繫。特朗普2016年上台,對內塔尼亞胡而言有如天賜良機。特朗普當時首次外訪行程便是中東,當年他訪問沙特阿拉伯後便抵達以色列。內塔尼亞胡一直認為把中東和平跟巴勒斯坦掛鈎這信念荒謬,千方百計把巴勒斯坦驅逐出國際議程。特朗普不受美國傳統外交政策約束,又急於要有deal,自然跟內塔尼亞胡情投意合。
特朗普1.0撕毁奧巴馬時代的伊朗核協議,又打破美國多年外交傳統,把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承認以色列對非法佔領的東耶路撒冷及戈蘭高地的主權。在特朗普的猶太裔女婿庫什納推動下,以色列跟阿拉伯國家阿聯酋、巴林、摩洛哥、蘇丹締結《亞伯拉罕協議》,關係正常化。特朗普在首個任期內亦推動以色列跟沙特阿拉伯建交。內塔尼亞胡2022年出版的自傳Bibi: My Story中形容特朗普首個任期是美以關係「最美好的時光」。
不過,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以色列,殺害1200名平民並擄走251名人質,卻令內塔尼亞胡的美夢粉碎。巴勒斯坦又再次佔據世界焦點。以色列對加沙不成比例的軍事行動引起多方責難。特朗普今年初上台前,派中東特使威特科夫施壓以色列跟哈馬斯達成停火協議,令特朗普能夠在就職演說中吹噓成就。
特朗普對中東歷史和苦難沒興趣,但對做交易很有興趣,而且耐性有限。我在〈當世界是一盤地產生意〉一文提過,特朗普是以地產商眼光看中東問題,一切都是交易,而加沙在他眼中只不過是一片極具發展潛力的土地而已。他2月提到要將加沙建成中東蔚藍海岸,並遷移加沙巴人往別處,令一直希望佔據加沙的以色列右翼喜上眉梢。以哈第一階段停火屆滿,第二階段停火談判遲遲未能推進。以色列提出,要哈馬斯釋放約10名人質,換取為期45天停火。不過,哈馬斯拒絕,主張雙方應就釋放所有人質並結束戰爭展開全面談判。以色列以哈馬斯拒絕為由,自3月18日起恢復大規模空襲加沙及地面行動。
其他中東事務上不咬弦
不過,特朗普在其他中東事務上卻跟內塔尼亞胡不咬弦。4月,內塔尼亞胡訪美,卻驚訝發現特朗普跟伊朗展開核談判。特朗普3月中開始空襲胡塞武裝,5月6日宣布跟胡塞武裝達成協議,美軍停止空襲,換取胡塞停止襲擊紅海的美國船。胡塞武裝自3月底便以以色列違反加沙停火協議為由襲擊以色列,美國跟胡塞武裝的協議卻不包括停止襲擊以色列。盟友跟敵人做交易,卻沒有你的份兒,可以想像內塔尼亞胡的心情。
特朗普雖然不大理會加沙,但對持續的加沙戰爭愈來愈失去耐性。哈馬斯在特朗普出訪中東前釋放擁有美國及以色列雙重國籍的以色列士兵Edan Alexander,他是最後一名在生的美籍人質。特朗普在Truth Social稱:「這是本着誠意向美國邁出的一步。」據美國網媒Axios報道,哈馬斯4月主動透過一名親特朗普的阿拉伯裔美國人接觸白宮,談判釋放人質。白宮沒有知會以色列,以色列是從自己的特工得知雙方秘密談判。
內塔尼亞胡一直聲稱,擴大加沙軍事行動是要拯救人質,但這說法一直引起人質家屬質疑。哈馬斯釋放美籍人質恍如給內塔尼亞胡一記耳光:我們寧願跟美國打交道,也不理會你。看在人質家屬眼中更不好受:原來美國護照才可令你獲釋。
特朗普才是老闆
以色列去年先後擺平各方宿敵,今年又遇着特朗普,似乎一切都順風順水,為何形勢突變?因為特朗普才是老闆。這個老闆不像拜登般對以色列有近乎無限的耐性,他急於看到能夠讓他向選民吹噓的成果:雖然美國人大半不知也門在哪裏,但跟胡塞武裝達成協議也算外交成就;至於沙特、卡塔爾和阿聯酋的行程,拍出來的照片好看,而且又有實質的投資協議,完全有益特朗普品牌。反之,以色列可以為特朗普提供什麼?加沙戰事擴大,卻未能剷除哈馬斯,又不能救人質,地區不穩更難討論經濟投資。正如以色列《國土報》美國特派員Ben Samuels分析,特朗普不去以色列,是因為內塔尼亞胡的以色列不能提供任何可供特朗普在美國國內推銷的勝利。既然沒法「交貨」,老闆不理你也是意料中事。
但內塔尼亞胡不會不知道特朗普要的是什麼。他應該知道,只要加沙暫時停火,讓特朗普訪問中東時自吹自擂一番,便可以令老闆滿意。惟他不能這樣做,原因是這關係到其政治前途。其極右政治盟友亦不會接受加沙停火。為避免執政聯盟瓦解,加沙持續戰爭才可令醜聞纏身的內塔尼亞胡繼續保住權力。
特朗普相信也知道內塔尼亞胡的把戲,因為他跟內塔尼亞胡本就是同一類人。據以色列記者Anshel Pfeffer在其所著的內塔尼亞胡傳記Bibi形容,內塔尼亞胡跟特朗普表面上看似天淵之別:前者是白手起家的外交官及政客,後者是個誇誇其談的商人;前者是個知識分子,也有一套意識形態;後者不怎麼看書,其唯一教條只在於推廣其品牌。不過,Pfeffer指出,兩人也有相似之處:缺乏安全感、缺乏自省,而且善於把握選民內心恐懼和政治對手弱點。內塔尼亞胡總是處於競選模式,不斷挑起部分選民的反感和分化,就像特朗普一樣。
仍然放任以色列
因此,兩人現在都只是為了各自的選民在加沙話不投機而已,也不代表加沙戰爭有轉機。特朗普對加沙戰爭的關注點在人質,而非巴人。他在中東之行前的確有向內塔尼亞胡施壓,要他跟哈馬斯談判。中東特使威特科夫早前跟人質家屬會面時,稱以色列擴大戰爭對爭取人質獲釋不會有效,但當被追問為何美國不迫使內塔尼亞胡結束戰爭時,他聲稱,以色列是主權政府,美國不能命令他們怎麼做。換言之,美國仍然放任以色列。
以色列在特朗普訪問中東期間加強對加沙攻勢,上周五更展開新一輪軍事行動,以軍稱行動是要「佔領」加沙並將巴人向南部遷移。加沙民防部門稱周五空襲已造成超過100人喪生,加沙戰爭的死亡人數已超過53,000人。人道組織指摘以色列阻撓物資,令當地鬧饑荒。特朗普上周五在阿布扎比稱知道加沙人正捱餓,表示會處理。
特朗普還在上周四——即5月15日,巴人紀念因以色列立國導致70萬巴人逃離家園的「浩劫」(Nakba)77周年之際——提到加沙,他在卡塔爾重提美國「接管」加沙的構想,聲稱要把加沙變成自由地帶(freedom zone)。這個名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只有天曉得,但按地產商思維,這很可能只是個換了名字的地產項目而已。
一切都是似曾相識。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立國,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即正式承認,開啟兩國特殊關係。美國的中東政策雖然不時不合以色列心水,但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美國卻大部分時間縱容。面對巴人當年的浩劫,杜魯門沒有理會;77年後,巴人浩劫再次出現,特朗普也同樣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