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9期

Happy Pa Ma

善養救未來:從烏鴉看善養方向

【明報專訊】你可能聽過「烏鴉定律」,烏鴉凡事都抱怨別人,從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正如大部分父母,總帶着負面心態和語氣去教育子女,只會看到他們這裏不對,那裏做錯。「你成日都唔坐好食飯」、「點解教極你都唔識」、「點解你會唔記得我講過嘅說話」、「你做咩咁差」、「你點解唔放番好啲玩具」、「叫咗你要咁樣做啦」之類的說話,孩子根本未能了解父母的說話,甚至不完全明白當中的責罵內容或指令。實際上一時「火遮眼」只能讓父母表達情緒,但事情往往未能改變或解決。類似上述的說話已屬於言語暴力,影響親子關係,更可能傷害孩子心靈。有研究顯示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性格和心理發展都會有負面影響。

過度付出 反剪斷子女翅膀

烏鴉不討人喜歡,可能因為牠的黑色羽毛,一眼就令人很不舒服,甚至覺得不祥,敬而遠之。同樣地,父母經常只看到孩子的問題,卻絕少看到及欣賞孩子的好。大家嘗試看看烏鴉的眼睛,是特別明亮的,原來烏鴉大腦中的視葉形成了一個視覺聯繫裝置,牠有着良好的視力。其實烏鴉十分聰明,憑着多樣且富有變化的鳴叫聲,可傳達各種信息,牠還會用羽毛、小樹枝和其他碎片做工具來誘捕獵物。究竟作為父母的你,有沒有真正了解過孩子?有沒有嘗試發掘他們獨特之處呢?是否只帶着負面的心態及角度看子女呢?

再者,許多父母本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的心態,以自己走過的路限制孩子,百般呵護,過度付出,反而令子女缺乏獨立,像被剪斷翅膀的鳥兒,無法高飛。每個做父母的也是第一次擔當這角色,當然希望給子女最好的,不希望他們走冤枉路,有個精彩美好的人生,卻忘記了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小孩。回想小時候的你,父母說多了,就變成了令人煩厭的「嘮叨」,當時你就算受不了也得忍着;當成為父母後,明明知道嘮叨沒用,但往往因當時的情緒或狀况而不能自控。

慢慢深呼吸 換位思考

在善養孩子路上,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糟糕事。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問題不是短時間或立刻可以解決,「烏鴉定律」提醒父母,要時常保持開放思維與子女相處和溝通,用心聆聽子女的想法和感受尤其重要,當遇到不堪的狀况,例如:收到孩子不理想的成績單,看到滿地玩具,聽到孩子反駁的說話等,先處理情緒,學習暫時放下,平心靜氣從問題角度出發,好好跟孩子談談改善方案;或可以慢慢深呼吸,換位思考。「如果我做了這件事,會希望父母如何對待我?」同感孩子、同感自己,本來就是輔助孩子成長的善養恩物。我們都知道小孩不會如父母所願,要知道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們本該是做不到。做不好,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需要經歷及體驗,挫敗後再嘗試,不斷練習及累積經驗,他們需要成長的空間。

文:盧麗娟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一孩之母。學習善待自己,盡力努力學習做個善養孩子的母親。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9期]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