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你看了《混沌少年時》未? 最近在串流平台討論度極高的一套短劇,內容是青春期的變化,讓貌似「人畜無害」的男生變成殺人犯,父母始終無法理解,走錯了哪一步釀成這個悲劇。劇情緊湊,勾起我做媽媽、做社工的困難記憶,也想起在監獄工作遇到的青年犯,觸及很多情緒爆炸點。
青春期是尋找「身分」的階段,我們都曾經走過那段青澀的日子。在那個沒有手提電話的年代,大家仍會在課室偷偷傳閱漫畫或者抄歌詞傳「紙仔」。男同學為了變得陽剛,幾乎所有小息午膳放學時間都在打籃球,整個課室充滿汗臭味。男女之間好奇曖昧,好勝之下做的蠢事多不勝數,更嚴重的欺凌、打架,甚至黑社會文化,充斥整個青少年階段。不管是名校與否,都離不開朋輩之間的角力、引力。這確實是一段混沌的時間,擠暗瘡、減肥、反覆單思失戀……我們便慢慢成長過來。
回頭看,可以自嘲一場,但在那特定的時空,一切都特別敏感。父母師長的一個眼神,已經可以把年輕人推向深淵。家長忽然成為「證明自己實力」的挑戰對象,是在學校不爽、回家可以發泄的對象。
陪伴年輕人走過青春期並不容易,安慰、鼓勵父母也是10級困難。經常聽到家長哭訴,小學階段的乖寶寶,升中之後變得狂野、變得陌生。疫情過後兒童及青少年更加倚賴網絡,更容易迷失,孩子關上房門,進入網絡世界「失聯」,究竟如何重建成年人與青年的信任,絕對是這個世紀的新課題。
和子女「賽後檢討」 認知情緒
我一直主張「治未病」,在他們踏入青春期之前已經要「打好底子」,建立互信關係,最低限度是子女闖禍之後,會回家向父母求助,交代他們的困境。可惜這也是知易行難,因為在職父母的時間有限,小學階段注重課業,忽略了情感的認同及反饋。
情感認同不單是讚美,還有負面情緒的認知與交流。譬如限時使用電子產品,小朋友就會發脾氣,冷靜過後的親子交流不應流於電子產品的禍害(例如反覆告誡網絡成癮),或者申述父母的期望(強調完成功課才可以玩遊戲之類);更重要是和子女檢討,在這次衝突時有沒有情緒失控?雙方聲線、眼神、肢體動作等,帶來什麼情緒啟示?又如何透過語言復和?
這種賽後檢討可以提升情緒認知,不會讓小朋友變得多愁善感,反而讓他們更清楚自己的情緒反應及限制。當他們踏入青春期,受制於荷爾蒙帶動的情緒變化,他們便會有更豐富的經驗和詞彙,恰當表達自己,成年人也可以精準回饋,這種正向循環會鼓勵子女更安心地分享內心糾結。最終,家長會有更大把握,在安全距離陪伴青少年成長。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認證MBTI分析師。現職大學助理講師(臨牀督導),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靈健康。二子之母,積極實踐正念家庭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