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9期

Happy Pa Ma

家長陪伴、聆聽 做期望管理減壓

【明報專訊】入好中學≠成功 找到興趣最重要

面對升中關口,孩子和家長都壓力爆燈,甚至有些人會覺得「入不到好中學就考不好DSE、讀不到大學,人生就完蛋了」。教育心理學家黃雋灝(Calvin)博士直指,這種想法存有偏差。

Calvin說,若基於上述邏輯,「讀得成書,找到好工」,就是「不完蛋」、「成功」的人生,他反問,倘若過程並不享受,又稱得上是成功嗎?「所以,當我們能夠把『成功』的定義豐富多一些時,包括能把興趣發展成事業,或找到各式各樣的人生,都是『成功』的話,那麼,是否入到好中學,就變成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並非唯一的因素。」

另一個值得思索的是,「好中學」跟孩子健康成長,兩者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呢?他不諱言,被坊間定義為「好中學」的,一般都是指大學入學率高的學校。但同學和家長們,又有否認真想過,為何這些中學的大學入學率特別高呢?除了師資、學生本身的家庭支援外,他認為,學校的氛圍也很重要,「在現今世代,學生有太多吸收知識的渠道,因此出色的學校,已經不再是單單傳授知識,而是更着重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掘他們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意志和品格,包括塑造小朋友成為一個堅毅、不輕易放棄的人」。惟Calvin補充,其實要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發掘興趣,以至建立品格,都不一定要透過學校,在家庭同樣可以做得到。

培養孩子品格 家庭也需出力

他又謂,其實不同學校也有其優勢和長處,儘管是一些學術競爭能力稍弱的中學,亦能在其他方面,例如體育、音樂或藝術等,培育出很多出眾的學生,關鍵是,孩子能否在學習中找到興趣,獲得成就感。

至於每年升中放榜,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不想小朋友被派位結果拖垮情緒,Calvin建議,父母與子女都應一起做好期望管理,包括在選校時,以事實基礎去判斷孩子的能力與心儀學校是否匹配、獲派首志願的機會率有多少、派位不如意是否有後備方案等,當孩子掌握愈多資料,他們就愈安心,並明白在這條升中路上,是可以有很多不同選項的。

及至放榜當日,萬一派位不成功,他亦提醒家長,毋須太過急於去假定子女有不開心或失望等情緒,可運用基本的輔導原則——陪伴、聆聽和傾訴,先讓孩子剖白感受。「有時小朋友表現傷心,未必是因為不喜歡獲派的學校,可能純粹是未能跟好朋友入讀同一間學校,當家長能夠答應定期相約對方見面,或許已經有助紓緩子女的情緒。」當然,家長亦要特別留意自己在放榜日的情緒和言行,避免強加個人的選校意願在子女身上,為小朋友增添壓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9期]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