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嫺女士:
表揚
Gilly,你好!請容許我以這親切的方式向你打個招呼。我是香港藝術家程展緯。單刀直入,我寫這信是想表揚你的團隊在《選擇》月刊的努力。你知道嗎,當我看過你們580期的〈實試自攜杯買飲品!20連鎖商號表現如何?〉的測試和整合報道後,很受啟發。我心裏更泛起一點光,好像日常消費及工作時,有種自己也弄不清的鬱結終於可明白了。
你在消委會網頁〈總幹事的話〉中指出,消費者「不應僅止於追求物有所值的商品或服務,同時亦必須肩負起公民責任。消委會近年正積極推動『可持續消費』及培養負責任的消費文化,鼓勵消費者理性消費而不浪費,表現出對環境和整體社會福祉的關懷和關注。」
就在政府、民間團體和關注環保的朋友努力推動下,近年不少人在消費上的環保意識確實有所提升。然而也有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嘗試擁抱這些價值時,總是產生不少挫敗感,尤其是基層生活中欠缺空間、時間資源條件去實踐可持續消費模式的市民。這些公民社會的價值在經濟條件差別下拋離了他們,這些無法拉近的距離甚至使一些人聽到環保倡議都會反感。我想這種鬱結正是我們公民社會當下推動環保消費的最大難題。
在McCafe測試用自攜杯的啟示
感謝你們的同事在測試用自攜杯過程中把持環保價值作出的觀察,不單止看商戶可有接受自攜杯方式購買產品,更仔細觀察各商戶使用的程序細節,體貼地提出各項使用自攜杯應要注意的事項,其中發現McCafe先用外賣即棄杯製作,然後再倒入自攜杯的做法,有違「綠色營運」宗旨。這觸碰到我前文提及的生活鬱結的來源。
這種營運方式表面上看似只浪費了一隻紙杯,實際上是消磨了政府和民間團體積極推動公民環保意識的努力,呈現出消費者多努力盡公民責任減廢也好,在這消費模式下都是白費心機的。我們在聲稱綠色營運的麥當勞中根本沒有可持續的環保消費選擇權。
公平的說,不止麥當勞,在香港快餐業文化中,我們都被剝奪了選擇較環保方式消費的權利。然而,快餐飲食一直連結大多基層市民的生活,如果企業不認真推動「綠色營運」,只是掛名假做、粉飾品牌,慢慢就培養了市民對環保的抗拒意識,覺得環保是多餘做樣添麻煩的事。
另一方面,要讓不少受客觀條件局限的市民能與公民減廢價值連結,這些企業必須盡力提供較環保的消費方式選擇。否則,企業代替這些受條件局限的消費者選擇了不環保的方法,強行挾持他們到環保的對立面,最後這些生活無力感不是累積成無限的愧疚,就是變成對提出環保消費行動的人的仇恨。
清潔工的統計
Gilly,你知道麥當勞有種包叫做「打包」嗎?我曾在大埔昌運中心的麥當勞做過清潔工,8小時工作在店舖裏要游走約兩萬步,把各餐盤上的即棄餐具紙杯掃進垃圾桶,然後打包。
清潔工其實是最好的垃圾統計員,8小時工作可生產多少「麥打包」?答案是超過40包,大概是平滿4至5桶660L的垃圾桶。我還要把這些垃圾推到約100米外的商場垃圾站。一間麥記8小時就有4桶垃圾,24小時可推斷最少9至10桶。如果計埋外賣的即棄垃圾,保守估計一間麥記店舖一天就生產了最少12桶660L的垃圾。
12桶垃圾量即是多少呢?那就是相等於昌運中心樓上4座住宅,800個單位一天的總垃圾量。
Gilly,面對這數字我想你也會覺得驚人!再想下去,全港200多間麥當勞每天會製造多少垃圾呢?根據他們聲稱每天提供過百萬個套餐,單看紙杯,以每個套餐一個即棄杯推算,把所有紙杯一個個整齊疊好計算,每日即棄了如同9幢IFC高的疊好紙杯!
面對這些數字,一般無力逃脫這種消費模式的市民可能有兩種態度和想法:一是麻木習慣接受這種狀况,畢竟最後換來破壞環保的惡果是不同階級的人的共業,大家都受的,這雖痛苦,但比不少現實制度更公平;另一種可能是爭取企業釋放環保消費的選擇權,讓不同階層的市民都可以在日常中實踐環保生活。
「為環保行多步」的分類桶
Gilly,什麼垃圾最討厭?那就是垃圾分類後還是去了堆填區的垃圾。近年不少麥當勞設置的分類桶,就是把液體廢物、紙杯、廚餘分類的收集箱。聽說早在2023年就出現,而我工作過的昌運分店,在去年11月初把一個本來擺放垃圾桶的位置,更換成這種分類收集桶。我記得第一天返工時很是高興,我的工作容許我選擇多行一步,進行分類回收,然而最後我知道這種分類其實沒有回收,最後都是經我打包去了堆填區。
麥當勞叫人「齊齊為地球,麥麥行多步」,分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聽說麥當勞起初試行這種回收箱是為當時政府推出的垃圾徵費計劃作準備。然而垃圾徵費計劃被叫停後,所有配套回收的計劃就沒有再實踐了。Gilly,你和你的同事可以嘗試走訪不同設有分類收集箱的麥當勞分店,問問那些清潔工人對這設施的意見,你可以聽到我們有多討厭這個粉飾環保的設備。
不少顧客時常很認真地問我,那些薯條盒可否放在紙杯位一併回收?我看見他們嘗試選擇環保的努力,真不忍心告訴他怎樣分類最後都是混在一起打包到堆填區,這只是一間企業給市民可以選擇環保消費的假象。
清潔工人多了工夫處理這本來一格變三格、卻沒有真正效用的回收箱,基層市民和清潔工慢慢會覺得回收是多餘和虛偽的,面對新的環保政策只會感到抗拒埋怨。這種麥當勞式的「綠色營運」慢慢破壞了政府和民間團體推動市民可持續消費的工作,政府的環保政策當然寸步難行。
台灣麥當勞交流考察
Gilly,其實清潔工也應該去外地交流考察。我在「我們的M記聯盟」中認識了綠色和平的Leanne,從她身上知道台灣麥當勞有不同的積極政策回應紙杯垃圾問題。還有就是從聯盟中認識到綠色和平的減廢理念,大大拉闊了我對生產者責任制討論的想像。那就是生產者不單有責任回收即棄物,這些企業佔據着市場,更有責任向消費者提供源頭減廢的消費模式選擇。否則追求環保價值就會成為很多人遙不可及的事。
我於是扚起心肝在2月底用了4天時間到台北麥當勞考察。Gilly,你知道嗎,台灣消費者回應快餐店即棄紙杯的問題,有4種不同的消費模式選擇:
模式1:自攜杯政策的反思
台灣麥當勞鼓勵市民使用自攜杯,用自攜杯的顧客享有扣減新台幣5元的優惠(兌換後約1.3港元)。你們的《選擇》月刊也列出了多間香港連鎖店提供予使用自攜杯的優惠,大多介乎1元至5元。然而香港龍頭快餐店麥當勞卻沒有任何優惠,加入推動環保的行列,還要在50周年慶祝活動中推出「一蚊一杯可樂」優惠,引來不必要的消費。
另外,我們可反思政府最近推出的回收膠樽及紙包飲品包裝的新政策,我們看到各商家在鼓勵市民用自攜杯取代即棄的政策中,商家最低出手都有1元,最高甚至去到5元。而政府鼓勵市民回收膠樽卻只訂下1毫子的底線。
1蚊與1毫背後的差距
這不就說明在推動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上,商家也認為至少要以1元以上作誘因,而政府訂定的1毫子回收膠樽政策對普羅大眾毫不吸引,這些「回贈」制回收政策實則是將回收責任推到需賺取這微薄報酬的低下階層拾荒者身上(甚至這回贈金的成本也會轉嫁至消費者)。那不是利用別人的困境、脅迫他們成為回收的奴隸嗎?前者是推動全民環保意識、提升公民永續消費的意識改革,那是社會對美好願景的共同追求。後者則變相是剝削貧窮人士勞動成果的共謀,我相信這也是不少基層市民對環保政策的恐懼和厭棄的原因。
模式2:外借杯(循環杯)
台灣麥當勞有外借杯服務,那就是如果你沒有帶自攜杯,但又不想用即棄產品,你可透過手機APP借用可循環使用的外賣杯,用後也有消毒清潔服務,可歸還到每間麥當勞,服務是免費的。據我觀察,這個服務在民間不算太流行,因為不少台灣人已開始用自備杯。這大概是環保消費意識提升的結果,我嘗試問不同人如何申請使用這些外借杯,大多數人對手續都不了解。我請教麥當勞的職員,他們都細心講解,協助我借了人生第一個外借杯。
綠色和平早前曾經連結過一些咖啡店共同推廣借用杯,由最初上環6間店參與,推至50間店舖參加。有些店舖在疫情中經營困難也堅持加入,社區原來可因減廢的願景而連結起來,有價值的追求,社區連結工作才會有靈魂。綠色和平最近關注啟德體育園的即棄垃圾問題,負責制訂環保政策的政府和超級國際大企業為何比不上那些更欠缺條件的小舖?他們對減廢的政策願景缺乏了應有熱情。
模式3:內用杯
在我的觀察中,最有效減少垃圾的是使用可循環使用的內用杯。其實香港的茶餐廳早就普遍地使用。我效法《選擇》月刊做了一些測試。如果以重量計,一個麥當勞的堂食套餐,不計剩食,現時的紙杯會是一個套餐製造的垃圾總重量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一。可想像,如果減輕堂食的即棄紙杯數量,麥當勞的垃圾問題有大大改善的空間。
其實香港的McCafe都有內用的瓷杯,相對於台灣用的PP塑料重得多。台灣內用杯使用德國品牌的專屬清潔機台協助清洗,還有定期第三方檢測。香港的McCafe因早年購買的洗碗機科技功能有限,要先人手清洗後才放進機器作最後過濾消毒,工序較多,有McCafe的同事告訴我,如公司購入洗碗機新model應可減輕前期工序。
模式4:紙杯回收
在所有源頭減廢的條件都不合適時,回收可能是台灣麥當勞最後的選擇。台灣的麥當勞沒有獨立的垃圾桶,他們的分類通常包括一般垃圾、紙素材的垃圾、廚餘、塑膠,以及冰和液體垃圾。按我的觀察,大部分台灣麥當勞顧客都有分類意識,只是紙類垃圾和一般垃圾有時出現混淆。
台灣麥當勞的分類箱設計對顧客和職員比較友善。我留意到香港的麥當勞回收分類箱是斜面的,顧客沒有位置暫放餐盤,需一手托住餐盤,一手分類,很是不便。另外,香港麥當勞分類桶上的液體棄置口最叫清潔工痛恨,為了設計美觀,內部的管道要扭曲成S形才進入儲水箱,很易造成淤塞,且難清潔。台灣麥當勞分類箱的液體棄置位是一垂直的管道,是對清潔工作友善的設計。
Gilly,請不要小看這些微小的設計差異,這會影響不同持份者對回收的支持程度。當然最最最重要的是,既然呼籲人家做好分類,人家也把信任交給你,你就要做好其後的回收工作。不要摧毀前人辛苦建立的環保生態中的互信。
真綠色營運的期許
Gilly,感謝你耐心閱讀這長長的信,我雖然在信中多次批評香港麥當勞的政策,其實我也理解快餐店傳統營運模式與可持續消費理念之間的衝突,確是根深柢固的問題,但我還是相信麥當勞的創新精神,只要願意積極配合政府減廢的目標,這企業必然能帶領香港快餐業界推動真實的減廢行動,他們其實已經有方法向不同條件的消費者提供更多環保消費的選項。
希望麥當勞在香港營運50周年的日子,送給香港人一份真正可持續的禮物。
麥當勞需要你和我們的共同鼓勵及監察,我知道你會繼續為消費者做好這角色。
最後再次感謝《選擇》月刊同事的用心調查及報道。祝你們往後工作順利!
讀者
程展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