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墨爾本】沒有AI的攝影時代

【明報專訊】近日關於AI模仿宮崎駿畫風的小風波正鬧得熱烘烘,不禁驅使我重看他早年關於AI的訪問,宮崎駿曾道:「我強烈覺得,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的而且確,那些年他燃燒生命般去創作,如今只用兩秒鐘作品就能複製出來,實在是讓人感到憤怒,卻同時無力,彷彿那個努力創作的年代已成過去,一切的創作變得無甚價值。

承載着這種現實帶來的落差,無獨有偶竟然讓我看到澳洲影像博物館(Museum of Australian Photography)的最新展覽,展品全屬1968至1981年Prahran Technical School(1973年後改名為Prahran 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師生的作品,那時的日子,一切原汁原味,沒有多餘的「味精」。

展覽的主題叫「basement」,大概展出了約60名攝影系師生的作品,在那個每個人都在黑房冲曬相片的年代,攝影作品討論的議題開始變得廣泛,Prahran Technical School成為全澳洲第一所把攝影列為正式學科的學院。鼓勵學生作出新嘗試,大膽創作,主題由個人價值到社會時事,場景都活生生真實地被拍攝下來。

我個人駐足最久的那一部分,是「Down on the Street」,學生拿起相機,走到墨爾本的街頭,拍下街道上的日常。他們主要用35mm菲林拍攝,作品以黑白相片為主。1970年的墨爾本,自由解放風氣濃烈,讓年輕的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找到身分認同及社會聯繫。

其中一幅我很喜歡的作品,是Graham Howe的Man On Tram。首先,照片中那種舊式木椅電車在墨爾本已經買少見少,只有一輛不停在城中游走,給遊客打卡用。從相片看出的那種生活的味道已不能尋回。相片的構圖也很有心思,那望鏡頭的男人跟背後的男人剛好就像互相的影子,差不多長度的髮型,同樣瘦削的輪廓,但兩個人的生活各不相干,沒有聯繫,只是剛好在電車上背對而坐,往同一個方向前進着。

展覽另一個值得一提的部分,是「A Time of Hope」,在世界紛亂、反戰聲音頗大的1970年代,因着資訊的流動和鼓吹自由的風氣,這群攝影學生就利用相片,透過記錄社會發聲,這些相片清楚刻劃當時各種社會運動的情况:反越戰、女權運動、同志遊行、爭取原住民權益等等。從相片看到的,不止是當時的社會景况,還可看出當時每個人都對身邊的人和事有相當的熱忱。

時移世易,來到2025年,當科技變得發達,資訊如光速一樣快速傳播,我們對世界的敏感度,又有沒有增加?使用AI變成日常,那種慢慢地細心調整光圈,拍下紀錄,再期待冲曬出來的興奮還剩下多少?我不禁在想,這群1970年代的攝影系師生,要是來到今天,置身於人人都能複製大師作品的年代,不知會如何自處?我但願這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讓藝術能繼續大放異彩。

文:小柔(80後,生於香港,移居墨爾本8年。認為藝術就是生活最美好的事情)

設計:賴雋旼

編輯:鄒靈璞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