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月虹又稱作黑夜彩虹、黑虹,為月光折射產生的彩虹,需要各種天氣因素配合才能看到,是罕見的自然現象。但在香港半島酒店,有藝術家在酒店外牆掛上由49塊碎片拼成的月亮,嘗試重現「月虹」現象。原來它是酒店環球藝術項目「藝術迴響」的一部分,先由月虹引領藝術愛好者步入酒店,再穿過大堂茶座,攀上百年樓梯,一起探索「紮花海」和「枯山水」!
「藝術迴響」來到第6年,今年在香港半島酒店外牆、大堂茶座和露天餐廳,帶來本地媒體藝術家許方華、中國織品藝術家林芳璐和本地新媒體藝術家張瀚謙(h0nh1m)的作品。
華燈初上,眺望夜空,兩輪明月遙遙相望,一個遠在天邊,一個近在眼前。在酒店外牆高掛的「月亮」,無論遠看、近看還是左右兩側看,都只見一堆碎片散落半空,直至繞到酒店門口水池正下方,仰望天空,那些看似沒意義的碎片才在此刻成為一體,結成滿月。這個錯視效果,是許方華透過作品《月虹》,與遊人玩的小遊戲。
藉月亮對話古今
月亮形態、樣貌從古至今不斷改變,從17世紀開始已有科學家以科學繪圖方式記錄月亮細節,慢慢發展到在外太空以先進儀器攝下月球表面。月亮為許方華帶來不少聯想,「透過它,我們可以跟世界不同地方的人聯繫,甚至是古人、已離開的人,因為大家都曾仰望過同一月亮」。她將17世紀關於月亮的科學繪圖與現代開源檔案融合,讓古今對話,透過機器學習分析出6200萬項月球特性,再生成影像,過程中不斷調整今昔影像的比例,以決定作品呈現的月亮樣貌,最後在3000多張影像中選出一張。在她最終生成的月亮影像,可見一道淺淺彎痕,那是出自17世紀一名女科學家繪畫的月亮圖。
滿月帶圓滿之意,她的月亮卻碎成多片。許方華說:「我們今日所見的月球影像,其實是由NASA在Lunar Orbiter計劃中,拍攝的多張月亮細節圖組合而成,因為他們想很仔細地看到月球表面的隕石坑以作研究。」她將月亮影像分割成49片,數碼打印在鋁質面板上,懸在半空,尺寸最小一片也長逾1米,成為她創作至今最大型的作品。夜幕低垂,酒店外牆的燈光設計不止讓「月亮」發光,周遭還圍有一圈彩色光芒,呼應自然現象月虹。「與半島同事聊天,他們提到在半島經常都會見到彩虹」,她在酒店考察時亦見到地下水池折射出彩虹,發現原來不止白天,黑夜亦可見到彩虹,「很多時以為光明時刻才有希望,其實身處黑暗中,都可充滿希望」。從令人驚喜的錯視效果,到夢幻炫目的「月虹」,她希望藉作品為大家帶來希望。
紅色「花海」 演繹白族紮染非遺手藝
離開「月亮」,步入酒店大堂,即看到由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亞洲部策展人李曉欣策劃、來自大連的藝術家林芳璐創作的《她給予的愛》(She's Bestowed Love),深淺不一的紅色布藝雕塑如島嶼般,在大堂茶座的柱子間靠攏、散開,充滿張力。
林芳璐是2021年LOEWE基金會工藝獎得獎者,她的作品糅合雲南白族婦女的紮染技藝,以當代藝術視角演繹這門非遺手藝:「雲南白族婦女的紮花與紮染工藝獨特,她們折疊、縫紮布料後,將其浸入天然染料中,使圖案呈現豐富層次感,但令人惋惜的是,紮花在染色後便被剪開,只有染色後的布料進入市場,背後工藝不為人知。」她從當地婦女身上習得這門手藝,並在作品中呈現各種各樣的紮花技法,讓從前隱於布料後的工藝、女性身影重新被看見。
今次在半島酒店展示的作品《她給予的愛》,以紅色為主調,從上而下看,既像多個小島簇擁着中心「大陸」,隱喻女性各有自己的故事,同時與群體緊密聯繫;從側面看,又如山脈般高低起伏。林芳璐說:「這些起伏的形態讓人聯想至希臘女神蓋婭——滋養萬物的母親,象徵女性的寬廣與包容。」欣賞她的作品,不止遠觀,更要近看。一個個花結從棉布皺褶間冒出,它們時而複雜糾纏,時而合組不同花紋,豐富、立體的肌理使作品充滿生命力。「女性以身體、智慧和勞動賦予世界生命與希望,這件作品正是向『她』所給予的一切致敬。」作品在香港半島酒店展覽後,將移師至倫敦南肯辛頓區的V&A展出。
「識心亭」冥想之旅 地氈記錄思緒痕迹
最後步上半島酒店的百年樓梯,1樓露台餐廳旁的空間,在展覽期間化身成《識心亭》,由藝術家張瀚謙與太平地氈合作打造,邀請參觀者踏上自省之旅,觀照內心。
脫下鞋子,放下手機,步向房間中央的單向玻璃屋,覓一角落席地而坐。房間中央的黑色球體在絲質地氈上緩慢滑動,其經過之處留下痕迹,直線、曲線、圓圈,勾劃出恍如現代禪宗花園的抽象圖案。張瀚謙分享,這些圖案是源自他在2023年底到訪京都10個寺廟打坐、冥想時產生的腦電波,他將腦電波數據分別轉化成10種不同圖案,推動圓球移動。「每個觀眾專注地欣賞這個表演時,既是在看我的冥想之旅,同時(對他們來說)亦是一個沉思、冥想的過程」,隨着圓球的痕迹體驗心流狀態。「都市生活繁囂,這件作品想大家達至平靜,觀眾入來,其實是在觀照自我內心」,所以房內除了圓球與地氈,一無所有,四周的鏡子將自我倒影無限延伸,每個身處房內的人都被吸入另一維度,從現實世界暫時抽離。
「地氈作為創作媒介,你會看到它身上留下的痕迹。今次作品着重我們的思緒如何留下痕迹,有時這些痕迹未必是肉眼可見,有時是在我們內心存在。」作品所用的地氈由太平地氈製作,除了鏡房內的絲質地氈,房外兩側的枯山水裝置,亦是運用地氈模擬青苔生長的各種形態,表現時間長河流逝。青苔地氈雖然僅得黑白兩色,看起來卻不覺枯燥。「他們靠不同深淺的顏色做出光澤與陰影,配上不同質感的毛線模擬青苔」,一張僅約兩格階磚大的地氈,已用上多達14種毛線,足見手工地氈背後的工藝。
「藝術迴響」
日期:即日至5月初
入場:免費
地點:香港半島酒店
文:張淑媚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曉菲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