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數碼跨界

環境劇場柱牆牽線 再看再思港澳數百年流變

【明報專訊】離開黑盒子,移至非傳統或戶外空間欣賞劇場,說故事的不止演員,身旁的粗糙磚頭、樹木和圓柱都在呢喃細語,訴說埋藏在這片土地的歷史。藝術團體「歷歷在目」由2021年開始受大館委約,在新舊建築群內創作一系列環境劇場,即將迎來最終曲《異步同曲》,到底投影、聲景、演員與建築空間如何交融,使觀眾躍進不同時空地點,當個歷史見證者?

歷歷在目團體經常帶着一些疑問回到歷史上不同時空。2021年,他們問:「這座城市的故事,時間線的起點必然是1841年嗎?」於是以花崗岩說起香港的地質及礦業故事,寫成《牆邊練習曲》。2023年,「當流動的呼喚再臨,迷霧間,駐足抑或離開?」他們從花崗岩往上發掘曾在香港出現的植物和動物,看物種流動和族群遷徙,寫成《未境進行曲》。

動植物品種流動史 帶來問題與創作

從上一次物種流動的痕迹與路徑中,他們在留下的「種子」發現澳門和香港雙城的發展脈絡——17世紀,英國人在遠東的最初落腳點為澳門,並在此地留下了諸多生活的印記,當時富商將在航海上蒐集到的稀有動物和植物品種移至動植物園裏。當英國人登陸香港開埠,他們又把那些動物和植物帶到香港,與此同時,葡萄牙人和華人等也陸續遷至香港生活,兩地之間的往來不斷。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問題浮現:「那些植物是怎樣被人揀選來香港栽種?或者一些動物是怎樣、跟着什麼人來了這裏?然後為什麼有些繁衍得很好,有一些又離開(消失)了?」歷歷在目創辦人李淑雯和李沛榮整理一條條線索,就創作了《異步同曲》。

歷史空間助「講故事」 投影聲境引導觀者

根據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提出的環境劇場原則,所有空間皆可成為表演和觀賞的場所,觀眾可與演員和劇場元素直接交流,並成為表演的一部分。歷歷在目的創作向來與歷史相關,李淑雯認為歷史空間跟一般的劇場空間不同,它自身具一種「講故事」的特性,有助呈現他們創作的故事,因此表演選擇以環境劇場形式進行,例如在《未境進行曲》,為了營造上山下海、高山低谷等地理環境,其中一個表演位置利用了洗衣場石階,觀眾坐在樓梯觀劇,行過一級級石階,與演員一同經歷,恰如團體名字般「歷歷在目」。

李淑雯補充「歷歷在目」的意思:「名字的緣由是因為作品會帶着今天的一些疑問回到歷史上的不同時間或空間上,嘗試梳理一些脈絡去重新思考和討論問題,讓我們好好在看似遙遠的大歷史中,找到聚焦點不迷失地經歷。」她將《異步同曲》的4位演員比喻作幾百年的結晶,演活一些代表本土的人、一些代表外來經過的異客,他們相遇,互相提問、互相碰撞,帶出對歷史的全新思考,「故事背後一直問大家,其實我們經過百多年或者幾百年,這兩個城市的我們究竟去到哪裏?而我們下一步、將來又是怎樣呢?」在場的觀眾都是一幕幕歷史的見證人,帶有現代人的背景和角度,重溫歷史場景,卻又無法預測下一步將走向何方。

《異步同曲》故事由航海開始,從廣闊的空間,慢慢逐步收窄聚焦於澳門和香港城市發展,因此李淑雯和李沛榮很快就決定使用監獄操場和F倉展室這兩個相近的空間。監獄操場與民居只有一牆之隔,是當時集會、讓犯人活動的開放空間,旁邊F倉展室則是昔日的囚倉。通過投影和聲境可增加觀眾的想像,也提示觀眾要進入哪一個空間,跟隨演員和伴隨大海的影像投影,走進壓縮兩個城市結構的室內空間。

F倉展室現時是一個沉浸式影像空間,設有360度全景式投影,營造環迴環境,李沛榮說大多數投影只使用3面牆,每一面都有其獨特的意義,以劃分空間。「大部分時間都在F倉裏面進行,裏面是一個大白盒,有趣的地方就是它裏面有3條柱,在故事裏面這3條柱都是一個很重要部分。」柱代表着兩個城市之間連結、脈絡和關係,當穿越至不同的年代時,柱承載着不同的含意。

大館倉內柱礙視線 「看不見」亦有意義

3根柱是特色,也是挑戰,觀眾的視覺有時會受到阻礙,各樣的視覺元素、演員走位就要有適當的調度安排,李淑雯指出,雖然難免需要在某些位置上取捨,但有時候看不見的反而能衍生出另一層意義,「會不會見不到,但是你也知道有些東西在這個空間發生?它就是要被安排在一個你見不到的位置,或者看不清楚」。這就如同現實中的歷史見證者,並不一定擁有全知視角,看到有限資訊,然後在腦海中東拼西湊出帶有局限的敘述。

李沛榮在創作過程中已多次造訪大館,對環境非常熟悉,卻持續發現對空間有新感受或重新解讀的可能。即使空間結構是固定,但建築所經歷的變遷,最終留下的質地與結構,皆與城市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就如監獄操場圍牆可分成石磚和水泥等3層不同的建築物料,對應過去不同時期的加建痕迹。李淑雯說:「大館是有新有舊、好像有生命的一個建築群,你可以說它很懷舊,也可以說它很surreal(超現實),當故事發生在裏面,那種空間和物料上的跳躍,其實就是很幫助到我們回去或者跳遠一點去講不同的故事,留下很多空間被介入的可能。」就如3條柱既有其限制,也有等待打破既有想法的設計。

「當他/她看完(《異步同曲》),或者跟大家經歷完之後,走到出去,他會想原來這個城市曾經是這樣碰撞走到今天,而碰撞之後我們將會走到一個怎樣的將來呢?」李淑雯希望觀眾在回家的路上思忖城市和環境的發展是如何構成今天的模樣,而且不單止是看見自己,也看到其他城市。歷歷在目帶着疑問創作,也留下更多的問題和思考給觀眾。

《異步同曲》

日期:4月25至28日,5月1至5、8至11、 15至17日

時間:晚上7:00至8:30或晚上8:00至9:30

地點: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F倉展室、監獄操場

票價:280元

詳情:bit.ly/429xnpi

文:何詩韻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數碼跨界]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