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人說藝術創作是透視靈魂及意識的一種方法。如果對照不同藝術家於同一時期創作的作品,是否等於透達一個族群在當時的集體意識?除了看教科書或研讀歷史書,看藝術作品也是我一直以來學習中東歷史、社會形態、風土民情的方式。雖然如此吸收知識的方法有點雜亂無章,甚至不太客觀,但從藝術角度似乎更能了解人們的精神面貌。
最近對於阿布扎比又多了一點認知。同事有時也會提起阿布扎比一些舊建築因為城市發展而清拆。我不以為意,因為這是在香港常有發生之事,而且阿聯酋也只是建國數十年,建築物也不會舊到哪裏去。對於城市面貌的思考,是與藝術家Vikram Divecha聊天再度憶起。Vikram早年從印度移居到阿聯酋,在此地居住十多年,他亦見證着城市的變遷。他最近在NYUAD Art Gallery的「Between the tides: A Gulf Quinquennial」展覽中展出作品El Dorado系列(2022),名稱來自阿布扎比建於1970年代的第一家室內戲院,於2017年清拆。藝術家當時偶然找到一本戲院放映員(藝術家稱他為K)的日記。K在日記中除了記錄他放映過的電影之外,還有些難以名狀的符號,似乎是他在放映期間為了打發時間隨意繪畫。藝術家從這本小小的日記出發,創作了一系列的畫作,連同幾頁的日記一同展示。畫作中Vikram將K在日記中的潦草字迹放大,用移印方式印刷在帆布上。畫作的背景由多種顏色混合而成,色調令人聯想起當年在El Dorado戲院中播映的Bollywood電影。
展覽的另一邊,展出了專注研究建築的創作組合Civil Architecture的多組件裝置作品Foreign Architecture / Domestic Policy(2019)。從作品中我才得知原來科威特石油公司在歐洲各地以「Q8」此商標興建了超過5000個油站。Q8是科威特(Kuwait)的英文諧音,藝術家以此製作了多個組件,例如藝術家想像為Q8設計的油站的立體模型、霓紅招牌,以及錄像作品等。霓紅招牌中的Q8並非油站的官方標誌,而是取材自英國電視劇Q...系列中第四單元的標誌(劇集第一單元為Q5,因此Q8為第四單元)。此引用並非空穴來風,1979年放映的Q8曾直接指出劇名為Kuwait的諧音。整個作品多元,結合想像、真實事件及文化符號,引人思考Q8油站對歐洲經濟、政治及文化上的影響。
這個展覽包含了超過20多名藝術家,策展人以5年為基準,觀照中東海灣(gulf)等地的藝術發展。每件作品蘊藏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包含了中東多國的歷史脈絡。細閱作品的時候,恍似在真實及藝術家的虛構世界中游走,豐富了我對中東的地緣政治及風土民情的了解。
文:鄧芷茵(游走阿布扎比與香港兩地的策展人,專注當代藝術及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