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下稱CHAT)去年新增雙語導賞團,這個導賞團有點特別,全程有兩名導賞員在「說話」,不過一把聲音靠耳聽,另一把「聲音」需用眼看,你猜到是哪兩種語言嗎?
答案揭盅:正是廣東話與香港手語!CHAT與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及語橋社資合作,推出「共融導賞員培訓計劃」,培訓聾人、弱聽及健聽人士成為導賞員,介紹本地紡織工業歷史與工藝,計劃今年已來到第二屆。
手語解釋抽象概念
全程45分鐘的共融導賞團,由一聾一健導賞員帶領。聾人導賞員Eva分享,與一般有手語傳譯的導賞團相比,共融導賞團不會只有手語傳譯員單方面翻譯聾人說話,一聾一健導賞員就像朋友般平等地溝通和合作;健聽導賞員Jackie在旁補充,他們與聾人拍檔就像「唱雙簧」,一個靠口,一個靠手,闡述展覽內容,巧妙地、生動地讓公眾理解手語傳達的意思。負責計劃的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副策展人(共學及社區)羅璧如認為,即使沒有手語背景,亦可投入導賞內容,「手語是很形象化的語言,可令很多抽象概念更加清晰,也可加強我們的記憶」。Jackie即席示範,她伸直雙手五指,左手橫放:「這是機器。」右手指垂直地卡進左手指縫間:「這是紗線。」然後右手前後移動,繪形繪聲地模仿紡織時的動作,連不懂手語的記者一看,也馬上理解到這是「紡織」的手語。
紡織詞彙不常用 設計新打法
紡紗、粗紗、梳棉……紡織業有大量專有用語,這些詞彙聾人在日常生活不會用到,為了今次的導賞團,曾接受手語語言學培訓的聾人與手語研究員,根據香港手語的構詞方法、內在規律和語言元素,為紡織相關詞彙設計新的手語打法,羅璧如說導賞員會向公眾介紹這些新手語,藉此勾起大家對聾人文化和手語的興趣。
邀英國顧問培訓 打造無障礙環境
羅又表示,藝文展覽遍地,「但聾人朋友不是經常參與,其中一個原因是需特地預約(手語傳譯服務或導賞團),其實預約過程已是障礙」,因此很早期設計導賞團時,已決定任何能力、年齡或障別的人都可即場參加。但這是否已經體現無障礙呢?在籌備過程中,她思考了很多,還專程從英國邀請為藝文機構提供無障礙服務意見的共融顧問,為導賞員和博物館員工提供培訓,「她提到博物館要平等地為不同障礙人士提供服務,很多時都是從細節或者想法上調整」。羅璧如舉例,歐洲有博物館開始思考輪椅升降機是否足夠無障礙,因部分需由輪椅人士主動找職員才能用到,斜台有時反而是較好的設施,因為他們能自行使用,毋須等人幫忙。「有時我們覺得做了(無障礙設施)就可以,但當服務使用者親身使用後又可能有不同看法;我們想將這些概念傳遞予導賞員,當他們面對不同障別的朋友,都可切身處地思考對方需要」,藉着同理心打造真正無障礙的博物館環境,讓不同人都可分享藝術的樂趣。
協力:手語翻譯員Abbie●
六廠共融導賞之旅
日期:4月20日至年底
(逢周日下午提供兩節導賞)
地點: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二樓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