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設計

劉小康蔡楚堅 三年展之際論道 好海報看視覺表達 也講共鳴

【明報專訊】「La beauté est dans la rue」,美麗的往往發生在街頭。1968年,巴黎街頭,一眾學生將心聲印在紙上,承載着文字與圖像的海報在城市迅速傳播,連帶着「五月風暴」在法國散開。風暴已停,留下的海報中仍可窺見餘韻。展示風格、表達訴求、傳遞審美、記錄時代……原來,萬千思緒盡可濃縮於一張紙、幾幅圖、數行字。

如今,海報早已不止是發生在街頭的美麗。踏入香港文化博物館,正進行「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三年展),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報走向博物館、走入電子屏。內容變化,形式創新,但在設計師劉小康(Freeman Lau)與蔡楚堅(Sandy Choi)眼中,海報設計萬變不離其宗,魅力仍在一張紙、幾幅圖、數行字。

陰雨天,與設計師劉小康坐在文化博物館的梳化上聊海報設計——可惜不是椅子,否則大概會有更多話可說。眼前的海報填滿了3個展廳——來自55個國家與地區的3000餘件參賽作品,或以今次三年展「無域」(Multiverse)為主題創作,或被歸於「文化活動推廣」、「商業與廣告」兩個組別,另有「動態海報」組別,用光影展示海報設計的新媒介。「由1990年代到現在,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就嚟30年,質素好高。」劉小康說,雖然政府宣傳不多,但三年展算得上是香港的一項「盛事」。

海報展將近30年 由「亞太」變「國際」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世界平面設計圈都好重視海報設計」的年代,遠有波蘭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正如火如荼,「波蘭海報」更自成一派;近有日本富山國際海報三年展誕生不久便成為亞洲海報設計師心中的「殿堂」。「在香港,(香港)亞洲藝術節、香港藝術節、(香港)國際電影節……這些恆常活動,好受平面設計界矚目」,劉小康回憶,身處香港的平面設計師們迫切希望一個立足香港、關注海報設計的活動出現。三年展的前身——「一九九七亞太海報展」(亞太海報展)誕生。1997年,主題自然離不開歸與離,劉小康為展覽設計《應回去,港回歸》和《終回來,港回歸》兩幅海報,將數個「回」字放於畫面中心,英女王與毛澤東頭像在「回」字間層層疊疊。當年的展覽專題為「新紀元.新時代」,專題大獎「臨時區域市政局海報設計獎」則由藝術家又一山人奪得。兩人的作品如今一同被M+博物館收藏,由海報,成為記錄時代的藝術品。亞太海報展收穫不少關注,由亞太變成國際,成為香港平面設計師的盛事。

從設計師到博物館收藏,為何鍾情海報設計?劉小康說,海報獨立性強,眾多元素濃縮在一張紙上,「一眼便可見到設計師嘅statement」。同時,海報創作未必為商業目的,「有文化主題、有意識形態的表達,甚至有世界性的、大家都可以參與其中一起表達的主題,比如世界和平」,多樣的主題,令海報成為一種「沒有邊界的、世界性的」語言之餘,亦給予設計師自我發揮的空間。劉小康笑稱,世界各地設計師的海報匯聚一堂,海報展猶如「華山論劍」。

商業作怎成藝術品?看設計師也看客戶

今屆「論劍」,論出「天下四絕」。其中「商業與廣告」組別金獎由本地設計師蔡楚堅獲得。在他眼中,海報設計猶如廣東歌,「唔同人有唔同發揮,唔同設計師有各自睇法,咁先有意思」。是次金獎作品,是他在2021年為紙行Acumen Paper「Vent Nouveau」紙張創作的三張海報《實用之美》(The Beautiful and the Useful)。朱紅色紙面上有三角形陰影,細看原來是木質刮刀投下;純黑色背景下,金屬圓碟泛着銀光;還有張木紋紙,上面是四方的紙盒,乍看如立體的建築物。訪問時,海報上的木鏟、圓碟與紙盒就放在一旁,記者竟渾然不知——再普通不過的日常之物,如何在設計師手中綻放魅力?

比起「好多設計師會用電腦rendering(渲染)」,蔡楚堅形容自己的創作是「好古老的做法,就係影相」。生活中的尋常之物,通過光影,成為「三角、圓、四方」3個基礎幾何圖形,與追求簡潔之美、強調實用的包浩斯(Bauhaus)風格相脗合。「一般人覺得的design object(設計對象),可能是好靚的杯,或者一定是某位出名designer的產品,但其實實用都好緊要,大家都realize(理解)的物品擺出來,或許別有趣味。」因此,他在是次設計中強調「實用之美」,以突出產品——紙,同樣可以「又靚又實用」。

《實用之美》三張海報,早前曾在本地設計展中展出,蔡楚堅的不少作品亦被本地藝術館收藏。商業海報是廣告,還是已經成為藝術品?蔡楚堅強調,設計商業海報與設計藝術品「目的不同,商業海報最終都要match for client(匹配客戶)」,或許有部分商業海報「因為quality、因為做得好、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某個年代」而被藝術館收藏,但這些都是「之後的事」,「藝術同(商業)設計根本係有唔同嘅」。

如何讓商業設計成為藝術品?在蔡楚堅看來,這與設計師水準有關,亦與客戶水準有關,「客戶懂不懂欣賞設計、懂不懂什麼是好設計、懂不懂設計的重要性?」放眼世界,蔡楚堅認為香港在海報設計領域的水準只能算「一般」,儘管有不少設計師在各自領域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但整體而言與日本等「設計大國」相比,仍有一段距離。他續說,如何提高水準,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還是要靠教育培養……住在倫敦的小孩,或許小學時周末便可以看opera(歌劇),看芭蕾舞,去博物館看畫、看埃及的木乃伊」,「藝術教育,不一定要培養artist(藝術家)或者designer(設計師),佢都可能成為『客』。當佢做『客』的時候,佢已經有欣賞美學、欣賞設計的修養,一定會幫到件事」。

金獎作品有日常實用美 有「無域」線條美

歸根結柢,怎樣的海報,才是一張「好海報」?怎樣的設計,才是一個好設計?劉小康分享,從評審角度看,「第一眼一定是視覺(感受),海報的完整性、創新性、有沒有設計師自己風格、內容表達得好不好」。從個人視角,「儘管如今嘅海報冇字,甚至冇紙都可以接受」,但他仍然格外留意設計師對於「文字」的運用。他舉例是次三年展中「專題創作」組別金獎作品、由內地藝術家陳約瑟創作的《無域》,層層線條宛如八卦圖,遠看可以見到「無」字。「儘管這個『無』字是由電腦作出來,但一眼望去竟有水墨畫的感覺。」劉小康說。蔡楚堅眼中的好設計則像一首廣東歌,「可能表達愛情觀,可能與時事有關、反映社會……好的歌一定不會小眾,不管誰聽都會覺得好聽,設計也是一樣」。

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2024

日期:即日至5月5日

時間:周一、三至五上午10:00至晚上6:00

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00至晚上7:00

地點:沙田文林路1號香港文化博物館1樓 專題展覽館3、4及5

詳情:bit.ly/43mLx8E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設計]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