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畢加索(Pablo Picasso)哪幅作品最經典?大概有不少人會答《格爾尼卡》(Guernica)。1937年,德軍與意軍轟炸畢加索故鄉西班牙的小城格爾尼卡,造成死傷枕藉。定居巴黎的畢加索繪下巨幅油畫《格爾尼卡》,公牛、婦人、死去的孩子與嘶吼的馬,支離破碎的畫面,宛如一場灰白色的抽象噩夢。
7噸沙1000小時製作 「一期一會因緣」
在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回憶中,第一次親眼見到《格爾尼卡》,感受到的是「驚嚇」:「那是1979年,父母帶我去紐約,在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看到這幅畫——在台灣時,看到的藝術作品是(台北)故宮的山水花鳥,我從未想到藝術作品可以傳遞這麼富有政治性的message(信息),可以反戰」。驚嚇化作靈感,李明維創作的裝置藝術《如沙的格爾尼卡》正在M+展出。《格爾尼卡》變作沙畫,觀眾會在畫作完成後被邀請赤腳走入畫中,感受、觸摸、破壞,再創作。
為何是沙?李明維分享,佛教中有沙壇城「曼陀羅」,即僧人用數月時間將彩色沙土堆砌成的複雜幾何圖形。完成之後再用掃帚將作品「破壞」,將沙丟入河中。「一顆大岩石,經過水、經過雨、經過風的催化,變成一粒沙;這一粒沙現在是作品的一部分,再過幾個月回到大自然中,再過幾千萬年或許又會變成一顆岩石的一部分。」在李明維眼中,沙是混沌、是演變、是一期一會的因緣。
7噸沙、1000個小時,是《如沙的格爾尼卡》與香港觀眾的一期一會。李明維在沙畫中央放上一塊石頭,呼應沙的演變、讓畫面從平面變得立體的同時,他亦希望觀眾行走在畫中時可以坐下,「思考他現在正在做的事」。觀眾會做什麼事?李明維說,次次邀請觀眾走上沙畫,他的心情都是「七葷八素」。前幾個小時,走上沙畫的觀眾大多小心翼翼,「不會破壞畫中的嘴巴、眼睛、耳朵這些形象,會繞過比較敏感的地方」;當沙畫逐漸凌亂,人們對待沙畫的態度也逐漸變得「殘忍」,「畫中有一位垂死的孩子在媽媽的手上,我在心裏會很希望大家不要去碰那個孩子,可是幾乎每一次到了最後大家都會去戳」。
踏沙者由小心到肆意 似昔日轟城軍
從小心翼翼,到肆意傷害,在李明維眼中,人們對待沙畫的態度,與《格爾尼卡》畫中故事竟出奇的相似。「在1937年德軍轟炸格爾尼卡的時候,從清晨轟炸到日落。剛開始大家可能會覺得下不去手丟炸彈。當後來城市被炸得七葷八素、亂七八糟之後,他們就亂丟。」記憶中,提起《格爾尼卡》時,人們往往會提起另一個故事:相傳德軍佔領巴黎後,在畢加索的公寓中見到《格爾尼卡》的相片,有人問他:「這是您的作品嗎?」他回答:「不,這是你們的作品!」
李明維的作品,至今尚未完成。他留下了畫中一角,希望在展期內的某日、在觀眾的注視中畫完剩下部分;至於《如沙的格爾尼卡》,則要待觀眾「破壞」後,再將沙聚在一起,重新展開,形成新的圖案。如此看來,《如沙的格爾尼卡》似乎與《格爾尼卡》一樣,是創作者的作品,更是「破壞者」的作品。李明維說,儘管與《格爾尼卡》創作時相比,如今的觀眾大多生活在和平中,但從中東到歐洲,「戰爭仍在發生」。通過參與破壞和再創作,李明維希望觀眾可以思考,「我們人類要怎麼往前走,在破壞前人所作的事情時,我們是不是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去創造」。
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
日期:即日至7月13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 (周二至四及周末)
上午10:00至晚上10:00 (周五)
地點: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B2層展演空間
文:王梓萌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