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健康

憂思 飲食不節 胃腸氣滯 胸悶惡心

【明報專訊】每天吃進身體的食物和水液,都要經過腸胃消化、吸收和代謝,才能為身體所用。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管飲食和水液運化,包括消化、吸收、轉化代謝及排泄的環節。脾胃健旺,則整體健康良好,反之亦然。飲食不節和情志不舒,是臨牀上常見會引起消化不良的兩大原因。

消化不良的常見症狀,包括食慾不振、食後胃脹、噯氣,平時自覺脘腹脹滿,甚則胸悶氣塞,中醫稱作「胃痞」或「痞滿」。《諸病源候論》記載痞的典型症狀為「腹納氣結脹滿,閉塞不通」。《黃帝內經》記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入五臟則䐜滿閉塞」。寒邪侵襲、飲食不節、起居習慣不良,都是胃痞的常見成因。現代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精神壓力沉重,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米粉即食麵易脹氣 消化不良慎吃

胃痞的中醫病機為中焦氣機失調,氣滯胃腸。由於氣的升降失常,因而造成脹氣、胸悶等氣機阻滯問題。針對氣機升降失常引起的消化不良、痞滿症狀,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提出用半夏瀉心湯治療,並根據證候衍生出不同的變方,到今時今日在臨牀上依然常用。

飲食不節,包括進食過量,嗜食生冷、油膩等難消化食物,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食無定時、進食過急等,都會妨礙脾胃運化。《黃帝內經》強調「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暴飲暴食,食量超過脾胃的負荷,便會造成食積或食滯。嗜食生冷,寒邪犯胃,可導致胃氣壅滯,消化能力減弱。過食肥膩、多油等「肥甘厚味」,以及容易產氣的難消化食物如果仁、豆製品、薯類等,都會加重脾胃負擔,延長消化時間,造成脹氣。經常食無定時會擾亂生理時鐘,使腸胃難以適應。進食時狼吞虎嚥,既容易吞入大量空氣,而且食物未完全嚼碎便吞進肚裏,胃腸負擔自然會加重。

因飲食不節造成胃痞的患者,常在食後出現胃氣脹、惡心、噯氣、食慾欠佳的情况,甚或胃脘痛、嘔吐、反酸、胸悶等。食積停滯,常使舌苔厚膩,大便或矢氣臭穢,在治療方面需要行氣、消食,幫助消化;常用方藥如保和丸、枳實消痞丸、山楂、麥芽、神曲、陳皮等。寒邪客胃的患者可配合溫中驅寒,如生薑、砂仁。胸悶氣窒明顯者可配合理氣,如枳實、青皮、佛手等。

患者需要節制飲食,在患病期間保持飲食清淡,定時定量進食,少吃生冷、油膩、黏滯的食物如肥肉、甜點、冰淇淋等。米粉、即食麵較容易脹氣,消化不良者應慎吃。用餐的時候還要注意細嚼慢嚥、專心進食,忌一邊進食一邊同時喝水或飲湯。

情志失調致脾胃虛 食慾不振

情志失調會妨礙肝氣疏泄,肝鬱氣滯,根據五行木(肝)剋土(脾)的規律,木鬱不舒則可剋脾犯胃,引致胃痞。長期過度緊張、憂思鬱怒等,皆會影響胃腸蠕動,擾亂胃腸的生態環境,造成胃氣脹、反酸、大便異常等。可能大家都試過在心情悶悶不樂的時候,會茶飯不思,或者在焦慮不安時吃飯容易飽脹不適。喜怒憂思都是正常的情感,一個人偶爾受情志影響屬人之常情,但如果經常受情緒困擾,便會影響身體機能。

肝氣鬱結的表現還包括身體兩側脹痛(脅痛)、口苦、心神不寧、鬱鬱寡歡等,病情往往在情志不暢時加重。治療方面需要疏肝解鬱、行氣健脾,常用方藥包括柴胡疏肝散、逍遙散、枳殼、厚樸、玫瑰花等。如失調日久引致脾胃虛弱,消化能力欠佳,可出現食慾不振,或稍稍進食即胃脘不舒,可以配合健脾和胃,常用方藥如四君子湯、山藥、白朮、扁豆等。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