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星期日WorkShop

未來城市:趕工文化成癥結 金屬棚取代竹棚減風險? 四問竹棚工業事故與安全

【明報專訊】一年內,香港發生兩宗嚴重棚架倒塌工業意外。去年啟德私人住宅澐璟地盤塌棚2死3傷,今年初啟德新急症醫院地盤再塌棚致11傷。工業傷亡權益會(工權會)提出竹棚安全隱憂,呼籲發展商及業主循序漸進,以金屬棚架取代竹棚,減低風險。同時,香港竹棚業持續發展關注組(關注組)反對工權會的說法,指不應該一刀切取代竹棚,也應該顧及數千竹棚工人生計。大概沒有人會反對竹棚是傳統技藝,但既然事故頻生,我們該如何審視此種建築工序,是否應該取其代之?記者採訪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關注組成員及港九搭棚同敬工會理事長何炳德,發現兩方的立場並非絕對,更隔空尋得部分共識。

一問:竹棚是否有存在價值?

何炳德本身是竹棚師傅,他說為了傳承工藝,約30年前隨父輩入行。「這種工藝有價值,是必然的,香港唐樓有那麼多,好似最近雨季後又有猛太陽,舊樓外牆石屎會剝落,需要維修,就有賴竹棚。」

新人學師,需要最少3年才能學懂技術;若本身畏高,或領悟能力稍遜,將需要更長時間。「剛剛學搭棚的時候,都會害怕的。」但他說,學會基本功後,能夠靠手藝賺得辛苦錢,便熟習從事這種工作。

「紮篾」是竹棚的精髓,指用紮帶綑綁固定橫和豎的竹枝。「單純教紮篾都要教幾日。」現時坊間棚架中工課程需時百多天,何炳德表示完成課程後亦只能擔當工程中的協助角色,仍要師傅手把手在現場傳授技術。

蕭倩文亦肯定竹棚的工藝價值,提到有人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承傳棚藝。記者發現賽馬會與康文署的「香港記憶」計劃,有詳細紀錄竹棚各方面資訊:hkmemory.org/bamboo/,蕭倩文指傳承工藝,不一定要靠持續廣泛應用在建築工程上。

二問:竹棚工業事故常見成因為何?

何炳德說近年大部分竹棚工人具安全意識,知道要佩戴「降傘式安全帶」和「防墮扣」,若發現棚架不穩固處便加固。發生事故,他認為「往往是使用棚架的工友貪快,如佈線工、冷氣、水喉、雲石、玻璃幕墻師傅,好難防範得到」。

「如果條『拉掹(連牆器)』阻到他,就會要求我們改位置,如果我們不改,他們會剪掉它。」何炳德指,工人或怕麻煩,或覺得時間有限,於是私下非法拆除拉掹,這是竹棚工業事故的常見原因,「一般很少話搭棚搭搭下會冧」。

上月,勞工及福利局於立法會公開建築地盤竹棚的工業意外致命個案數目,顯示2018至2024年10月共有6宗「新工程」致命個案,有16宗「維修、保養、改建及加建工程」致命個案。何炳德指,去年及今年啟德塌棚事故的工程時間點,都在「外牆裝修階段」,涉及泥水、鋪瓦、拉線和安裝幕牆等工作。他認為香港建造工程的趕工文化是癥結,「香港現在起一層樓的時間去到只有4日,有5日已經是皇恩浩蕩。很多時候,紮鐵、釘板工人,分分鐘是同一時間施工,在樓面打架。拿起一枝竹,轉彎都會撞到兩個人,人多到好似彌敦道。」即使遇上下雨天氣,竹棚工人亦無休息的餘裕,「是危險的,但如果你避雨不做,之後根本沒時間」。

「(承建商)當工人是螺絲,不會管你有什麼困難,總之目的就是起樓,不要阻我施工期」,他說。「個個都爭分奪秒搶施工時間,往往10次意外9次(是因為)快。」何炳德建議,若地盤管工提早安排,讓竹棚工人因應情况調動拉掹位置,便可減少私下移除的需要,將風險大減。

蕭倩文同樣觀察到施工期短引發問題,但認為如果杜絕不了私下移除拉掹的行為,引入需要預先設計力學和組裝結構的金屬棚架,可在管理層面減少風險。「你用得金屬棚,就要給空間和時間去規劃,管理上催逼承建商提升管理質素,減少多個工序同時進行的情况。」

她同意竹棚的優點是靈活,但「太靈活」也是弊端。「竹棚佔地少些,師傅又肯搏命,就間接容許這種(趕工)文化存在。而搭好棚後,使用的不只有棚架工人。」比較金屬棚架常見的金屬拉掹,與竹棚常見的鋼索和竹篾拉掹,前者難被剪走,因為包含貫穿牆壁的螺絲,一般要用工具扭出。

三問:比較竹棚及金屬棚架,何者更優勝?

何炳德坦言,金屬棚架物料更穩固,也能抗腐,竹棚始終由竹枝組成,受纖維材料特性限制。但他不同意這代表竹棚很危險。使用竹枝前,竹棚工人會敲動竹枝作測試,屬基本功的一環,「一拿上手已經知道裏面有沒有蟲蛀,一打上去如果粉(粉化)呢,隨便一打落地已經會斷」。

一般情况下,高竹(直徑較幼)可以用到2、3次,茅柱(直徑較粗)可以用5、6次,如遇上潮濕環境,則會加快損壞速度。他提醒,竹外表黑色不意味損壞程度高,行內人會以裂痕的多少判斷竹枝是否仍合用,如茅柱裂痕必須少於3格,否則將不能安全使用。

他強調,竹棚是適合香港的建築技藝。香港舊樓多,難在所有小型工程應用金屬棚架。「竹棚用狗臂架加竹,一兩個鐘就搭到個窗口棚」。此外,金屬棚架的拉掹需要穿過牆身,舊樓牆身未必能夠負荷,住戶亦未必願意牆身被鑽孔。

而且,一些地區的樓與樓之間距離密,樓宇未必可以安裝天秤,幫助工人運輸金屬棚架,工作加倍辛勞。何炳德提及,金屬棚架有暴曬後過熱的問題,「到夏天,打雞蛋都熟」。成本方面,搭建鐵棚的人手需求較竹棚多,何炳德估計,前者所需的費用約比後者貴3倍。

竹棚靈活 金屬棚穩定耐用

蕭倩文不否定有經驗的師傅可以判斷竹枝質素,但指這正顯示竹棚安全性存在許多人為因素。她回應道,認為兩者之間沒有誰具絕對優勢,惟金竹棚架物料穩定性比竹棚好,「竹要成長2、3年才可以用,會不會有的未夠期已經斬了下來?又要有人話到給你聽,這批安全,那批脆些」。而金屬棚架的承重、安裝方法,由註冊工程師設計。

金屬棚架的缺點是安裝時間長,優點是較耐用,使用年期可達10年,遠勝通常只可使用1年的竹棚。蕭倩文不認同何炳德對金屬棚架費用的估算,她認為目前金屬棚架的成本比竹棚貴約兩倍。「貴就在開頭設計,要請專業人士整圖,但搭建更便宜。」金屬棚架工人薪酬是竹棚工人的三分之二,而棚架可循環使用,堆填處理費用低。她亦不同意因為金屬棚架要鑽拉掹過牆身,難在舊樓應用,因為即使是竹棚,也需要鑽牆使用「狗臂架」。

她接觸的一些泥水工人表示,很害怕在竹棚上做事,因為棚身容易搖動。竹棚搭建也存在偷工減料情况,例如沒有紮夠膠篾,而金屬棚架每一處都經預先設計,風險能夠最大程度被控制。「我覺得除了搭建的人要安全,其他在上面做事的人也要安全。現在搭和拆棚意外不算多,但遇害是其他在上面做事的人……金屬棚有個平台,有梯給你逐層上,竹就沒這樣的結構。」再者,除了冧棚,竹棚還有火災的風險。

四問:應否以金屬棚架取代竹棚?

去年4月,《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則》修訂版刊憲,要求懸空式竹棚架(飛棚)相關工人需持有效證明書。發展局早前再要求轄下工務工程,定期檢查棚架拉掹數量,提交相片或錄影佐證。何炳德向記者表示,若這些要求得到落實,可很大程度確保竹棚工程安全,令行業持續。

令記者和蕭倩文意外的是,何炳德非完全反對普及金屬棚架使用,自身亦有從事金屬棚架工程。「我覺得沒問題的,百花齊放。」據他了解,建造業議會正商量逐步提高金屬棚架使用率,他不反感。

共識:逐步使用金屬棚架 反對一刀切

何炳德反對的,是馬上取代竹棚。「要顧及香港4千多個竹棚從業員,(他們)要養家活兒。」近年工人生計面對不同困難,如承建商拖欠薪金的問題嚴重,去年建造業總工會處理工人欠薪破紀錄,超過港幣3億元;近日清盤的保華建業,何炳德與工會去年也曾為工人向其維權爭取欠薪。

據他統計,在香港有4千多人考獲竹棚大工牌和中工牌,實際從業的有約3千人,要兼顧多類工程。「如果嘭一聲將所有工程轉鐵棚的話,香港根本不夠人。」另外,他認為在複雜建築上應用金屬棚架,是困難的任務。

蕭倩文重申,工權會從來都沒說要一刀切,提議的是討論限制竹棚使用,和逐步使用金屬棚架。「我們目前集中倡議新施工方案多點使用金屬棚。」至於懸空式棚架,他們未有定論,「有師傅提過,金屬棚佔地比較多,在比較窄的地方難騰出空間放金屬裝置,而且重。」

竹棚工人「搵命搏」高薪 籲政府補助人工助過渡

她表示,增加金屬棚架使用,最大難關是金屬棚工人和竹棚工人的薪酬差距,「都可以理解」。只是,她認為竹棚工人薪酬高,是因為「搵命搏」,從竹棚工人難買到勞工保險就可見一斑。「我覺得沒竹棚不等於沒生計,但政府要協助補助,除了技術培訓,也要補助人工,最少幫助過渡,我們也不希望一聲令下就冇晒,可能有個5年過渡期」。她憶述,工權會在1990年代末期倡議禁止危險工種「手挖沉箱」,也遇過工人的反對聲音,人命才是最重要,不能只看到身外物。

何炳德理解工權會團隊的出發點是工業安全,但認為沒從事過竹棚工作,倡議取代竹棚是不恰當,要接觸過做過才有發言權。蕭倩文則稱,行外人反而能看到行內的盲點,倡議是因為看到不合理的現象,要推動改變。「經常聽到人說棚架很靈活,但為什麼其他地方沒有竹棚,好刁鑽的建築物都可以用金屬棚架,當然空間大些,工期長些,那其實這就是香港要改變的文化,為什麼我們要將工期壓縮到那麼短?這不是某個工序出錯,哪個工人做不好的問題。」

【淘汰竹棚篇】

文˙ 梁景鴻

{ 圖 } 李紹昌、鍾林枝、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