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

Happy Pa Ma

感創航道.思考在引入生成式AI之前:教育者的責任與遠見

【明報專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影響教育生態。這些工具不僅改變了資訊的生成與傳播方式,也對學校的教學模式、管理結構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作為學校領導者,我們需要超越對技術的「好奇」與「恐懼」,真正理解其潛力與局限,並將其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中。

上月,教育大同邀請了新加坡東南亞聯合世界書院(UWCSEA)數位學習主管Timothy Lovatt,帶領「Beyond the hype: generative AI for school leaders」工作坊,讓參加者對Generative AI在教學上的應用有更深入認識,並重新思考學校領導者在這一技術浪潮中的角色與責任。在工作坊中,我們提出了生成式AI在教育領域中可能引發的3大問題:

(1) 失去自主(loss of agency):我們如何確保學生保持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生成式AI可以自動生成內容、提供建議,甚至完成複雜的任務。這可能導致學生過度依賴技術,從而失去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虛假資訊(fakes):我們如何教學生辨別資訊的真偽,並培養他們的媒體素養?生成式AI可以輕鬆生成逼真的文字、圖像甚至視頻,辨別資訊真偽變得更困難。學生可能會面臨大量虛假或誤導資訊,對他們的批判思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3) 與AI的關係(AI relationships):我們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AI,並確保他們能夠在科技與人文之間找到平衡?隨着生成式AI愈來愈人性化,學生可能會與這些技術建立情感聯繫,甚至將其視為朋友或導師。這種關係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情感發展。

培養「3C」素養 應對AI挑戰

面對生成式AI帶來的挑戰,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批判思維和人際連結來應對。

(1) 好奇心(curiosity):生成式AI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訊和資源,但真正的學習動力是來自學生的好奇心。我們需要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鼓勵他們主動探索和提問,而不是被動接受資訊。

(2) 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批判思維變得尤為重要。我們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分析、評估和反思資訊,並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不僅有助於他們辨別虛假資訊,也能幫助他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做出明智的決策。

(3) 人際連結(connection):生成式AI可以模擬人類的對話和互動,但它無法取代真實的人際關係。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深厚的人際連結,培養同理心和溝通能力。這不僅有助於他們的個人成長,更是我們的下一代在新科技浪潮下,定義人類文明和意義的重要基石。

結語: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生成式AI的出現提醒教育工作者,反思其教育理念和哲學,並且如何體現。教育工作者肩負着引導學生在數碼時代中保持人性價值觀的責任。教育的核心始終是培育全人,這意味着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學生的社交情緒發展、價值觀建立以及對社會責任的認知。

我們期待一個更人性化的教育,科技與人文並重,學生不僅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擁有同感心、創造力與對多元文化的尊重。這樣的教育將培養出能夠在複雜世界中保持人性光輝的下一代,為社會帶來真正的進步與和諧。

文:莫蔚峰(教育大同項目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