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

Happy Pa Ma

同理心學堂:陌生場合易緊張 「望聞問切」緩解

【明報專訊】記得年幼時父母曾帶我參加芭蕾舞團,甄選時導師要求參加者手拖手圍圈而坐。聽起來很簡單的指令,但對於當時的我要與一大伙不認識的人共處,感到不知所措,不禁大哭起來,不願握手,不願開口說話,弄得氣氛非常尷尬。最後的結局非常慘烈,導師無奈地請父母帶我離開。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遇過類似情况呢?平時子女對答如流,去到重要關頭卻變了另一個模樣,哭鬧不語、雙腳邁不開,大腦像當機了似的呢?

孩子處於陌生場合時,會容易緊張惶恐、焦慮不安,無法自在地說話,會避開別人視線,或者生理上出現呼吸急促、冒汗、口乾、腸胃不適等情况,若家長此時再要求孩子開口,甚或質問、責罵,只會讓他們更加害怕,留下陰影,嚴重的話甚至患上社交恐懼症。要紓緩孩子的緊張情緒,家長不妨多正面鼓勵及擁抱孩子。

通常子女感到緊張時,家長都不自覺地叫孩子先「冷靜下來」,然而處於身體繃緊的狀態下,要冷靜着實不易。比起言語上的安慰,家長應先疏導孩子的情緒,例如嘗試運用「444呼吸法」(square breathing)——吸氣、閉氣、呼氣、再閉氣各4秒,重複做4分鐘,有助調整紊亂的呼吸模式與身體節奏,回復注意力和能量。

角色扮演 構思不同對答

除了「怕生」,孩子也會因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而緊張。例如面對親友熱情的虛寒問暖,兒童或一時間需要處理過多的問題及資訊,使他們有很大壓力。家長可預先與子女綵排不同的應對方法,例如透過角色扮演遊戲一起構思不同對答,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增加子女與不同年齡的群體互動,有助提升他們的溝通技巧,懂得與別人打開話匣子,過程中亦能學習到與人相處,變得更有自信。

先揮手再說話 循序漸進學社交

此外,家長可活用「望、聞、問、切」的方法緩解子女的緊張:

「望」:觀察孩子的情緒狀况,當察覺到孩子處於繃緊的狀態,給予鼓勵和支持,或可帶他們到舒服的空間緩和情緒。

「聞」:聆聽孩子的步伐,按孩子感到安全舒適的節奏參與不同場合,例如在親友聚會中先鼓勵孩子以揮手打招呼,建立信心後再以言語互動。學習社交也需要循序漸進,過於焦急而強迫孩子說話只會適得其反。

「問」:當孩子出現緊張情緒時,不妨以「發生什麼」(What)取代「為什麼」(Why)的問法,讓孩子知道他們並非導致問題的原因,家長只是想了解孩子遇到什麼困難。家長也可嘗試用言語先描述孩子的情緒:「我感到你的身體在發抖,可以與我分享你遇到什麼難處嗎?」並強調自己會陪伴在旁,一起尋找解決方法。

「切」:表達關切之情,接納及包容孩子的焦慮不安,給予正面的回應和鼓勵,事前與孩子一同練習調節情緒的方法,例如採用444呼吸法,聽柔和的音樂,做簡單舒展身體的運動等,讓孩子明白他們並非獨自一人面對。

家長的陪伴是最佳良藥,避免常用負面的回應方法及字眼,久而久之孩子便有信心和勇氣應對不同的場合。

文:李曉嵐(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康怡會所助理主任幹事、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