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

Happy Pa Ma

學者:在職教師進修粵劇名額少、時間短

【明報專訊】教大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教授、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已不止一次公開批評,香港中小學的粵劇教育成效不彰。「問題的癥結,在於《音樂科課程指引》純屬建議,校方不執行,亦無後果。倘若政府能夠明確規定,學校的音樂課程,西洋音樂和中國、本地音樂,比例要各佔一半,或者情况可改善。」

教育偏重西樂 跨學科學粵劇難

他表示,香港的音樂教育仍以西洋音樂為主導,絕大部分音樂教師亦只有西樂背景,他們對教授粵劇欠缺信心,「雖然在教大主修音樂的準教師都需要研習粵劇知識,但比重有限,始終我們要和其他大學、大專去競爭,更要和中小學的音樂課程銜接,因此給西方音樂的課時,也不能太少」。而政府目前亦只給予在職教師5星期帶薪進修,不論時間和名額,梁寶華認為都不足夠,「教大也有為在職音樂教師提供粵劇進修課,但全港有超過5000名音樂教師,教育局每年就只資助10個學額,我在一個偌大課室,只教10個學生,其實很浪費人力資源的」。而教師也不容易過校長一關,「很多校長連5星期都不肯放人,因不想請代課教師。說到底,其實不論政府和學界都不重視教育質素,只關心是否有人教書」。

20多年來梁寶華致力把粵劇納入正規音樂課程,他相信通過音樂及藝術,可幫助學生更完整發展,尤其粵劇承載中華文化傳統價值觀,例如忠孝節義等美德,很值得年輕人學習,而且自幼接觸,他們才有機會明白甚至愛上這種精緻藝術,從而連結對中國的感情,增加歸屬感。「我甚至主張跨學科學習粵劇,即不單是音樂科,還可結合中文科、中國歷史科,甚至視覺藝術科,例如在課堂給學生畫臉譜、設計舞台等。」但從現實角度考量,他深知很難實行,「香港的學校都被考試制度牽制着,高小有呈分試,高中要面對DSE,所有分數都是分科計算,沒有跨學科評核,因此,即使課程改革強調跨學科學習,現實根本難以做到」。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