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步入超高齡社會,認知障礙症議題倍受關注。理工大學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透過沉浸式體驗,以視覺、嗅覺和聽覺遊戲,讓公眾走進認知障礙人士的感官世界,了解他們日常生活的困難和挑戰,從而培養公眾的同理心,推動認知友善社區。有年輕人參與遊戲,在聽力受干擾、腦袋一團亂下應付不同任務,頓時明白認知障礙人士的困境。
認知障礙症前稱老人癡呆症、腦退化症、失智症,患者因腦細胞病變引致腦功能衰退,逐漸喪失認知能力,如記憶、語言等,其情緒、行為和感覺也受影響。根據中文大學2023年公布的《長者精神健康調查》,本港60歲或以上居於社區的長者中,約7.4%患有認知障礙症;按此推算,本港有逾17.2萬認知障礙症患者。早年有研究亦指出,隨人口老化,到2039年患者人數將超過33萬,有學者甚至形容為「失智大海嘯」。
聽力失真專注力下降 計算、對話難
「這是我第一次體驗認知障礙症人士的狀態。」19歲的Michael戴上耳機,聽見一把中年女聲音,先以廣東話說:「𠵱家有特價喎,21蚊3個」,再用普通話問:「1個袋?2個袋?有沒有會員?」然後傳來響亮的「嘟」一聲。他嘗試集中精神,在嘈雜環境下聆聽工作人員的指示,忽然又有一把年輕男聲喃喃自語,細說屋邨士多的舊記憶:「雖然細細間,門口擺咗個好大嘅汽水櫃……」他開始感到混亂,分不清聲音來源,聽起來有點吃力。
Michael早前參加「認知障礙模擬遊戲」工作坊,其中一個遊戲是模擬認知障礙人士在聽力失真情况下,完成在便利店購物的任務。「我覺得好驚訝,原來他們真的會回想以前的事,但同時又受周圍環境影響,我覺得很辛苦。」他說中小學從沒教過認知障礙症,只從社交媒體接觸相關資訊,或跟朋友和家人討論,「這次用第一身去體驗,而不是以第三身角度接收信息,你才會明白他們的感受」。
糖尿眼、黃斑病變 影響方向感
認知障礙模擬遊戲是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計劃其中一個社會創新項目,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與合作伙伴仁愛堂,以視覺、嗅覺和聽覺的感官體驗遊戲,推動認知障礙症公眾教育。例如「餐盒擺盤拼圖」,參加者佩戴特製濾鏡,模擬認知障礙人士常患上的眼疾如糖尿眼和黃斑病變等,在限時內完成餐盤拼圖。另一個「記憶氣味瓶」則要辨識混合兩種精油的氣味,針對認知障礙人士較容易出現的嗅覺幻覺。至於Michael參與的「聽力悄悄話」,在耳機中會聽見茶餐廳、便利店等不同環境聲音,在專注力受影響下完成對應場景的任務,如計算和對話等。
嗅覺退化 或無法察覺煤氣泄漏
3種感官體驗都與大腦健康息息相關,患有眼疾或聽力受損都會增加認知障礙風險;而嗅覺功能退化也是早期認知障礙的徵狀,有些家居意外如泄漏煤氣,患者可能無法察覺。項目高級經理鄭依依表示,遊戲設計讓公眾體驗認知障礙人士日常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同時參考了英國老年心理學家Tom Kitwood提倡以人為本(person-centered care)的照護理念,以及國際認知障礙症專家Naomi Feil創立的確認療法(validation therapy),透過沉浸式體驗培養參加者的同理心,從而尊重和理解認知障礙人士的觀點、情緒和行為,「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感受,可減少更多偏見和誤解」。
在遊戲設計過程中,理大與仁愛堂舉辦多場訪談、街站和工作坊等收集意見。有照顧者在訪談中慨嘆,丈夫患有認知障礙症後脾氣變差,難以溝通。擺街站時,街坊普遍誤以為認知障礙是正常老化過程,部分人更形容患者「傻的」、「懵下懵下」,甚至反問:「有老人癡呆是不是會被捉去精神病院?」有照顧者試玩後,終於明白為何每次跟母親溝通都要覆述很多遍,「原來真的很困難,很難集中」。
同理認知障礙人士 改變互動方式
仁愛堂社會服務科專業及服務發展小組社會工作幹事溫潔雯認為,近年政府積極推動認知障礙公眾教育,已引起社會討論和關注,愈來愈多人認識認知障礙及相關徵狀,可考慮進一步鼓勵社區人士關注認知障礙人士的需要和感受。透過這次與理大合作,期望藉着感官體驗,除了讓公眾理解認知障礙人士的行為,更重要是去體驗他們的感覺,這樣就「更能易地而處作出友善的回應、行動」。
理大與仁愛堂合辦5場公眾試玩工作坊,共83人參與,包括青少年、照顧者及中老年人等。當中約七成半人認為,從遊戲中有效感受到認知障礙人士的徵狀和日常生活的不便,能促進對他們的同理心。鄭依依指出,認知障礙症病情發展經年,患者會逐漸喪失暢順的溝通能力,但他們仍然有喜、怒、哀、樂的情感,只是難以表達出來,「期望藉着模擬遊戲,讓普通人能體會認知障礙人士有口難言的狀况,從而改變自己與他們的互動方法,這就是同理心的意義」。
仁愛堂計劃先於轄下的長者鄰舍中心和長期護理單位等,試行模擬遊戲體驗,提升員工和長者家屬對認知障礙的認知,繼而推廣至社區層面,如與管理公司合作,培訓保安員等。溫潔雯期盼:「如果有朝一日,我們患有認知障礙,但不會害怕,也覺得沒大不了,就是最理想的認知友善環境。」
文:王家文
編輯:梁曉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