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健康

澤星寄語:真假痛風與醫護同理心

【明報專訊】痛風是現今都市人常有的疾病,其成因與飲食習慣及遺傳因素有關。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痛風,甚至親友和自己也曾親歷其苦。但痛風也有真、假之分,不知大家聽說過沒有?

所謂「真」痛風,是指人體內嘌呤含量增加,其代謝物尿酸隨之升高所造成的關節炎症。若身體無法排泄多餘的尿酸,可導致尿酸結晶體沉積於關節,尤其是腳趾。人體防禦系統成員之一炎症細胞,發現過多結晶體後會有反應,想將之消滅,於是造成急性炎症,引發關節紅腫、刺痛等徵狀。已有研究指出,肉類、海鮮、動物內臟、啤酒酵母等食物均含有大量嘌呤,經常食用可能使尿酸濃度升高,容易造成結晶沉積,引發痛風。

至於「假」痛風,其病徵與真痛風十分相似,也是由結晶體沉積於關節,引來炎症細胞攻擊所導致;但結晶體成分不是尿酸,而是焦磷酸鈣(CPPD),所以假痛風亦稱為CPPD病。據現時研究所知,假痛風與飲食的關係較淺,雖然成因還未完全清楚,但這病與關節退化相關,所以假痛風患者以60歲以上或關節經常受創傷的人士為主。假痛風發病部位也跟真痛風不盡相同,主要是膝蓋和手腕等。

然而不論真假,痛風所造成的痛楚和不適,卻是千真萬確。

親歷假痛風之苦 擔心惶恐

雖然我長期從事風濕免疫的臨牀及教研工作,也醫治很多痛風病人,但早前我也曾親歷假痛風之苦。某一天跟同事如常開會,散會後站起來準備離開,卻發覺右邊膝蓋劇痛無比,痛得幾乎走不動。可是當天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只得忍痛繼續工作。好不容易捱到下班,回到家裏才有機會吃藥,躺下來好好休息。然而不知怎地,心裏竟是思潮翻湧,難以入眠,幸好吃藥後第二天早上已經康復。

其實我的年紀漸長,而且關節經常受創,回想當日的臨牀表徵,有CPPD病一點也不奇怪,早便應該安排X光檢查和抽關節液查明關節痛的成因。

如今細想起來,當時的心情相當複雜,擔心、徬徨、恐懼兼而有之。當晚除了膝蓋劇痛,也有發燒徵狀,令我一度擔心自己是否受到感染。別以為我是醫生,就不會對自己身體狀况感到恐懼。身體不適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反應跟其他人沒有什麼分別,總會有點杞人憂天,不斷質疑徵狀背後是否隱藏了重大健康問題,甚至聯想到生病後可能給家人帶來的困擾、給同事的麻煩,以及生活上的不便等,使情緒更加低落。

這段經歷同時令我想到,身為醫護人員,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病人?每一名病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必須尊重每一名病人,並時刻保持同理心,主動聆聽他們的傾訴和了解他們的情緒。只有理解病人感受,明白他們惶恐、不安的因由,方可有效疏導病人的情緒,幫助他們早日康復。

文:劉澤星(港大醫學院院長)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專欄「澤星寄語」,分享醫人醫事,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