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建築

「不用柱子」的港大新院長 張永和:建築就是蓋房子 需為公眾謀

【明報專訊】判斷建築師張永和喜歡什麼,可能沒有那麼難。辦公室放着——雕塑家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與作品的合照,櫃上擺着——中國斗栱模型,身上穿着——舒適西裝,手藝巧妙又合身是關鍵。他不喜歡的東西也有許多,新上任港大建築學院院長後,每天看着——校園水泥牆貼滿瓷磚,還好學院所在的鈕魯詩樓,把他同樣討厭的柱子藏了起來。他說建築就是「蓋房子」,建築師應該向工人學習,房子還要有公共意義。

鈕魯詩樓講起 對校內柱、牆有讚有彈

「那個不喜歡不是一個好惡的問題。」張永和曾表示最不喜歡柱和窗。「是我實際上不太會用柱子和窗戶。」生於北京的他,於中國建築界創下多項紀錄:是首位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和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的華人。

近期人們談到建築,不時提及不同「主義」,張永和卻呼籲回歸「建造」本身。這位新任院長會如何評價香港建築?記者邀請他從學院所在地——有許多柱和窗的鈕魯詩樓開始講起。

「這個房子,太巧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他認為柱子跟牆、空間的關係往往衝突。但為建築承載壓力,張永和說,有時難免需要柱子,這棟樓就不例外。那怎麼辦?鈕魯詩樓標誌的方格狀外牆內,建築學院樓層設計教室的柱子,被擴充成房間的短牆。

張永和看過太多「消極」的柱子,最終自己的建築事務所「非常建築」,在2019年建成的湖南吉首美術館,完全沒用柱子,讓他開心不已。鈕魯詩樓的折衷方法雖非完美,起碼「不是很粗魯的站在空間中間」,既把重量向下傳遞,同時達到空間分隔目的。

「建築師最好跟工人師傅學習」

柱子的煩惱暫且解決,可是眼看港大圖書館大樓新翼牆面貼滿瓷磚,張永和不禁嘆口氣,「瓷磚包裹混凝土牆,不太能夠接受」。又有什麼問題?「掩蓋了原來的材料,像很厚的一層化妝……裏面很可能是混凝土的,可是它的質量或者不夠好,或者被認為混凝土如果表面不做一層保護,就會出問題,所以當時流行貼瓷磚。」只是,若水泥材料和工藝足夠好,即使外露亦不容易開裂,外牆會顯得輕盈。

若建築材料僅為滿足臨時需要添設,張永和會覺得可惜。「建築師不懂得蓋房子,不感興趣蓋房子,不可能設計出好的房子……當然不是說一定要自己動手,可是起碼要去工地了解情况,最好跟工人師傅也要學習。」正如中國著名建築師梁思成曾仔細考究中國古建築,楊廷寶亦曾到訪工地向工匠請教,張永和在櫃上擺放一件斗栱模型,提醒着中國古代工匠節省大木資源,用小構架做出大懸挑的精妙嘗試。他還能從磚塊到窗戶,講多至少半天。

「藝術家印象」與社會責任感不矛盾

從事建築40多年,張永和從小的志願,卻非建築師。「想畫油畫,因為我畫得太差,周圍的人感覺我不可能考得進美術學院,就勸我趕緊想想是不是學別的。」但他還是愛藝術的。早前他在自己事務所設計、位於廣州花都的春陽台藝文中心,為瑞士已故傳奇雕塑家賈科梅蒂策劃作品展,亦把一幅賈科梅蒂與作品的合照,印好裱起放辦公室,「在賈科梅蒂的作品你看得到人手勞作的痕迹」。

張永和過往作品,很難被外行人歸納出一種風格,唯有反覆思考物料特徵,才有可能看出設計端倪。他沒有特別崇拜的建築師偶像,多數先喜歡上建築,再追溯建築師是何人,如瑞典建築師萊韋倫茨(Sigurd Lewerentz);有時也欣賞建築圖紙,如建成作品不多的「紙上」建築師海杜克(John Hejduk)。張永和父親張開濟被人稱作「設計了半個北京城」的建築師,張永和自己的作品則很低調,且對父親設計的住宅樓印象更深。

戴圓框眼鏡、常研究西裝款式,還在上海蓋過一座沒住人的「垂直玻璃宅」的張永和,或給人藝術家的印象。他不否認,「但和我作為一個建築師的時候,有社會責任感,是一點都不矛盾的」。2009年,他與陳冠中對談時,指建築師要有社會責任,考慮公眾利益,自我認同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現在更相信了。當時覺得有這回事,只是沒有做成過什麼,現在做成幾次了。」設計吉首美術館的過程中,起初地方政府選館址於城外開發區,在張永和建議下,改劃人口密集的乾州古城中心區,便利「買菜的」、「帶孩子上學的」居民使用;美術館已經在日常街角,看展覽不用專程到文化區。

他認為建築師的工作是具體的,不過要對人類生活有認識,才能做好份內事——把「房子」蓋好,為後續情况做準備,達到設計的目的。「反正這建築師,跟社會活動家、社會工作者又不是一回事。我們做的工作,往往服務的是具體的一個業主。但是我們會比業主考慮更多建築的公共性,然後回過頭來告訴他,考慮了這些公眾的利益,他的利益並不損失,有的時候還可以給他創造更好的收穫。」

讚港城規「大疏大密」 憂未來棄特色

遷來港島,年過六旬的張永和經常要上山下坡,無礙他稱讚香港城市精彩,「它能蓋房子的土地的量沒多大,還淨是山,是一個明確的有限的資源,所以就有一個相應的規劃策略,叫大疏大密」。這做法既保留自然環境,又維持城市生活質素,有各種各樣的消費選擇和文化體驗,「香港唯一的問題就是地鐵還沒修到我們家(沙灣)門口,否則的話真是太方便了」。

他喜歡都市生活,但事務所不少項目都在鄉鎮;近年除了吉首美術館和春陽台,還有在深圳城中村的南頭城社區中心。對比起香港近年不少市區重建和鄉郊發展項目——被批評忽視原有地區脈絡,內地推崇城市保育與鄉村振興。他說自己未了解香港郊區的情况,惟指春陽台和南頭古城,均是有保育意識的發展項目,促成熱鬧氣氛,讓他對文化旅遊及鄉村振興更樂觀。

未來香港發展北部都會區,他更擔心此城放棄自身特色。「老香港的那種密度和緊湊,是香港要向自己學習的。要不然的話,蓋那麼大一片房子,看上去跟深圳一樣,還要它幹什麼?稍微過去不就深圳了?」近日他在九龍一個新發展區迷路,「我忽然發現自己到北京了,周圍都是大寬馬路,真的就香港不成香港了。說明有的時候是外面的人固然不太了解香港,而裏面的人也不太了解香港」。

校園水泥牆上瓷磚已經鋪蓋完好,城市中用錯了的柱子亦無法短期改變,仍在興建、準備興建的項目還有轉機。張永和來年計劃改學院辦公室一隅作學生公共空間,也將在港大開設通識課程,大概圍繞柱、窗和牆,第一節課可能是磚——建築的本質是材料,城市的本質,或就要我們着手去尋去找。

文:梁景鴻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