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Food & Beverage

飲食

WINE:威酒推手Tony Leung離世 留下包桶遺作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明報專訊】2025年開始不久,香港威士忌界傳來噩耗,「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專頁版主、著名酒吧Ginger老闆兼Whisky Now!酒展創辦人Tony Leung因意外離世。Tony曾為《明報》撰寫威士忌專版,筆者跟他淵源匪淺,見證他如何引領本地威士忌界的潮流。

我最初認識Tony大約在10多年前,那個時候大多數人對威士忌的認知,就是在卡拉OK將Johnnie Walker或Chivas溝綠茶,不太多人知道什麼叫Single Malt,而我當時以為自己懂得飲余市、響和Macallan等,似乎已挺有品味。無意間在facebook看到一場威士忌tasting,價格也十分相宜,沒多想便報名,地點在始創中心商場,一道暗門,好不易找,小小的密室,我忘了有幾個人,8至10個吧,主講的就是Tony,比我想像中年輕得多的一個講者,後來我才知道他1988年出生。

雖然那時Tony只是廿多歲的小伙子,但已有專家的台型,準備很充足,Powerpoint詳細介紹了酒廠資料,品飲各款的特點,雖然他的聲音語調不怎麼生動有趣,但勝在資料豐富,而且有問必答,多刁鑽的題目,他都能一一解答,就像一本威士忌的活字典。我還記得第一次參加的tasting是Bowmore,正正是他最愛的一家酒廠,儘管我也喜歡,但10多年後我都無法理解,為何他對那份肥皂風味(soapy)如此着迷。

「伏威」調和得宜變美味

Tony那時候約莫每個月就舉辦一次品飲活動(一次可能有幾場),初期大部分是「垂直」品飲,即是嘗試各大酒廠不同年份的作品,帶領酒友打開威士忌的世界。我從那個時候才發現,威士忌的世界原來那麼大,開始認識Lagavulin、Laphroaig、Ardbeg、Clynelish……Tony後來也會介紹印度(如Paul John)、澳洲、德國等地方的威士忌;有一次還將Chivas「拆開」,品飲其用以調和的不同基酒,這些酒用我們的術語來說,都是「伏威」(中伏的意思),但Tony解釋,每款酒都有其特點,例如這一款橙皮香濃烈,那一款取其濃厚的酒體,各款酒獨立來喝都不好喝,但調和得宜,卻可以成為美味的威士忌。

透過自己的網頁和定期的tasting,Tony慢慢聚了一班粉絲,當然包括我。我還有幸在2015年獲他首肯,一起合作開辦威士忌酒吧Ginger——在中環九如坊舊大班樓附近,外邊是混凝土灰色的一道牆,門也是灰色的,混為一體,所以不少人在九如坊走過幾次,都找不到,然而當你推開那一扇門,便會發現一個黃橙暖燈的空間,還有一個暖暖的威士忌世界。

我絕非說Tony平易近人,如果你第一次見他可能還會感覺他有點拒人於千里之外,然而只要你有興趣多點了解威士忌,他便知無不言,你隨便抽起其中一支威士忌來問,他都可以將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最令我驚訝的不是他對威士忌資料能倒背如流,而是他喝過的威士忌很多都能記住,所以我見識過很多次,他在盲品的時候,只靠聞香便能知道這杯是Glenfarclas,那杯是Bunnahabhain,因此他向顧客介紹威士忌時,總能如數家珍。

親民價吸納年輕人「入坑」

雖然Ginger有5個合伙人,但選酒入貨經營的,主要都靠Tony一人,這在最初的時候不無爭拗,因為他很少選上貴價酒,尤其大路的日本威士忌;我還記得有次幾個客人來到,相信是飯前小酌,不夠一小時每人都喝掉最少一杯余市,埋單4000多元,我們當然高興,最好這樣的客人來多一點,但Tony卻不太高興,認為客人是「X飲」,並不是真正的欣賞威士忌。

Tony答應開威士忌酒吧,最主要是為了推廣威士忌,讓更多香港酒友認識這個深遠廣闊的威士忌世界,因此他不止入大路貨,你想在Ginger找一瓶12年的Macallan,對不起,真的沒有,但這裏會有舊版10年Cask Strength的Macallan。那時不太多酒友知道Glengoyne和Glendronach等精彩的重雪莉作品,Tony就是重要推手之一。Ginger還能找到古靈精怪的IB(獨立裝瓶),我要誠實地說,不一定每支都好喝,但正如Tony所說,伏威都要試下,不試過又怎知道其他出色作品的美好?

Tony也負責定價,他一心做推廣,因此有時他以低價入了某些酒時,定價便只是幾十元一杯,我印象中最便宜那次,半杯(15ml)只是30元!平過落酒吧飲啤酒吧?因此Ginger吸納了一大批年輕人「入坑」。前陣子Threads有一個熱烈討論,香港葡萄酒圈人口老化嚴重,年輕新血不多,有人認為是葡萄酒圈文化愈趨奢華,動輒幾千或上萬元一支,門檻太高。威士忌界卻不太見到這個問題,當然有人喝萬元起跳的高年份或舊版老威,但「平有平飲」,至少Ginger酒客不乏大學生或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合辦Whisky Now!酒展 聚首發燒友

Ginger在2020年疫情前租約期滿而結業,但Tony對香港威士忌界的影響依然,他跟另外兩間威士忌酒吧老闆Club Qing的Aaron、Kennis以及House Welley的Vincent(Ginger Bar以前的Manager)合辦了有趣的Whisky Now!威士忌酒展。Whisky Now!的商業味淡,就好像一大班發燒友聚首一堂,連日本著名的IB信濃屋和威士忌酒吧Mash Tun都有來擺檔,然後各自拿出珍藏分享,是真的分享,因為你可以在場找到Black Bowmore這類絕世稀珍,而售價卻是成本價。

我最後一次見Tony是去年在他家裏跟一班酒友吃飯,例牌是每人最少帶一支威士忌;他近年醉心研究廚藝,不時搞飯局宴客,每次都會先發菜單,但這次他喝到有點迷糊,最後菜單上有兩道菜沒做好,只是誰也想不到,以後都無法再品嘗他做的菜,聽他說威士忌的故事了。

Tony猝逝的消息在本地威士忌界引來極大迴響,然後我才發現,原來有很多資深酒友像我一樣,是由他帶入坑的,還有很多我不認識的人都紛紛留言,說自己都是因為Tony的專頁或Ginger,才打開個人威士忌的世界。是的,10多年過後,Single Malt在香港已不是什麼稀有名詞,威士忌也沒有變成白蘭地那樣有種「老」與「佬」的感覺,我想,Tony多年來努力的推廣與教育,起着關鍵的作用。他雖然離去了,但留下來的種子只會繼續發芽成長。●

■胡蘇

曾經營威士忌酒吧的酒鬼、國際唎酒師,愛喝酒,也愛說酒的故事。

文:胡蘇

美術:謝偉豪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lifeandstyle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