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韓國總統尹錫悅在12月3日頒布戒嚴令,數天後我恰巧去了首爾公幹,意外見證國會議事堂前的大型示威。過去一星期,已經有很多人分享有趣觀察,有內容搞笑的示威旗幟、融合K-pop的年輕抗爭世代,但真正讓我在意的是國會議事堂本身——這座國際新聞鏡頭下不常見的龐然巨構,為何有前蘇聯中亞建築的影子?選址為何如此偏遠,規模如此拒人於千里?我禁不住跟當地公民社會朋友抨擊這座建築的「醜陋」,連番討論和研究後,答案原來一如戒嚴令,遙遙呼應威權統治的過去。
【明報專訊】韓國總統尹錫悅在12月3日頒布戒嚴令,數天後我恰巧去了首爾公幹,意外見證國會議事堂前的大型示威。過去一星期,已經有很多人分享有趣觀察,有內容搞笑的示威旗幟、融合K-pop的年輕抗爭世代,但真正讓我在意的是國會議事堂本身——這座國際新聞鏡頭下不常見的龐然巨構,為何有前蘇聯中亞建築的影子?選址為何如此偏遠,規模如此拒人於千里?我禁不住跟當地公民社會朋友抨擊這座建築的「醜陋」,連番討論和研究後,答案原來一如戒嚴令,遙遙呼應威權統治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