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新加坡】非同一般的影展:關心即力量

【明報專訊】前不久,我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看了一場獨特的微電影展。為何說它獨特?其一,這些影片大多由公益組織、社會企業或大學生製作,並非專業電影人出品;其二,微電影呈現的內容大多聚焦在不太受關注的領域;其三,觀眾不僅要一次過看完主辦方甄選出的10部微電影,還要當場填選票,在決定哪些可晉級角逐最佳電影獎和項目獎時,這些選票都將作為公眾意見被考慮在內。

說它非同一般,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內容。其中來自菲律賓的影片Restoration Heroes: Bringing Back Mangroves揭示了這樣一個故事:在菲律賓巴拉望(Palawan)南部偏遠的巴拉巴克島(Balabac)上,紅樹林的樹皮被剝掉,用於製作深血色染料,雖能帶來利潤,但多年破壞性商業活動導致紅樹林大面積死亡。當地土著的一名精神領袖屢屢夢到神靈泣血,土著社區領袖Habiron P. Bacar也為此憂心忡忡,即使遭遇過死亡威脅,Habiron仍聯合人們試圖阻止這一切。

除了關心自然外,更多影片關心的是人和社會的問題。其中一部是印度尼西亞影片,來自雅加達1000 Days Fund與美國Swarthmore College的印尼學生Nayla Punjabi的合作項目,也是最後獲得項目獎的影片之一,名為Indonesia's Silent Emergency,揭示了印尼一個地區的鄉村兒童發育遲滯問題。令人震驚的是,造成兒童早期發育遲滯的原因,更多來自於當地人的觀念和習俗。有的媽媽被告知,孕期不能吃雞蛋等;有的新生兒被要求吃「嬰兒配方食物」來代替母乳,而所謂「嬰兒配方食物」主要成分是大量的糖。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的缺乏,造成大腦和肢體發育不可逆的損傷。製作影片的學生強調:「發育遲滯不可逆,但可以預防。」生活在城市和發達地區的人們常常忘記現實中還有這樣的地方,而Swarthmore College的學生能夠把視線延伸到與他們日常生活相距甚遠之處,令人感動。

值得一提的還有來自中國的《iYak尋路十年》,製片人是目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的碩士生才讓扎西。影片講述,從青藏高原走出來的多杰才讓,曾在成都工作多年,但他難以忘卻高原上父老鄉親的困難,於是創辦了一家叫做iYak的社會企業,收購家鄉的牦牛絨,做成牛絨產品,決心用商業的方式改變故鄉。10年很短嗎?10年很長嗎?做社企的一切艱辛,就在鄉親的眼神中得到了認可,正如影片中那位手中只有不足兩斤牛絨,也一定要賣給iYak的藏族大姐。從製片人才讓扎西的口中,我才得知,這部微電影只是他們團隊拍攝了兩年的系列公益微紀錄片《社創高原》中的一個故事,他們講述的都是高原社創者的故事,聚焦的都是少有人關注之處。

這次影展的全稱是Inspiring Asia Micro Film Festival 2024,主題是Sustainability。「可持續發展」這個詞本來很抽象,但是影展上的每一部影片都將這個主題具體化了。更重要的是,影片背後很多青年,不僅關心自然環境,還關心遙遠地方的人,關心我們的人文環境。當青年一代,心裏有世界,眼中有他人,那麼大概可以相信未來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畢竟,關心即力量。

作者簡介:前媒體人

文:徐海娜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