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走在街上見到人摔倒,你想笑,但不能笑。如果見到小丑摔倒,你就可以自由地放聲大笑——這就是小丑的作用,讓大家釋放笑的欲望。」澳門國際默劇節創辦人及統籌、小丑不丑劇團藝術總監陳麗妮說。荷李活電影《Joker小丑》早已落幕,陪伴一代人成長的麥當勞叔叔雕像在香港也僅剩下一個,小丑與人們的生活愈來愈遠,釋放笑的欲望似乎也愈來愈難。
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澳門明日起(30日)將舉行「澳門國際默劇節2024」(下稱「默劇節」),來自世界各地的默劇演員將小丑、默劇、舞蹈、雜技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希望令觀眾「以小丑的眼睛和幽默的態度去過生活」。
聚焦當代默劇 融合多樣表演形式
提起默劇,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或許是卓別靈(Charlie Chaplin),一撇小鬍、一頂禮帽,誇張的表情與滑稽的動作,即使沒有對白,也令觀眾忍俊不禁。陳麗妮介紹,默劇節聚焦的當代默劇,是一種「不以文本戲作為表演方法」的演出,而是「融合了小丑、木偶戲、肢體劇,甚至會融合舞蹈、高難度雜技的表演形式」。
而在當代默劇中,最為觀眾熟知、亦是被運用最多的元素,便是小丑。在陳麗妮眼中,小丑表演「6秒定勝負」——「行上台6秒鐘,觀眾都未笑,就會被趕出台」。引人發笑,聽上去簡單,但對於扮演小丑的表演者而言,卻並非易事。陳麗妮回憶自己在法國學習小丑表演的經歷,為了3分鐘的登台表演,她用了10個星期嘗試不同的表演形式,比如用身體碾碎意大利粉等,最終決定表演「開唔到網球袋」。然而,無論她如何盡力「搞笑」,老師卻始終未笑。深感無力的她無法抑制地流下眼淚,被問及為什麼流淚時,陳麗妮回答:「我無法搞笑地打開一個打不開的網球袋。」誰知這一回答令所有人都發笑,並最終令她獲得登台表演的機會。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來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挫敗、不甘心,都是一種逗笑觀眾的方法。當觀眾感受到你的挫敗,會覺得很滑稽——怎麼會有人因為打不開網球袋而流淚呢?」陳麗妮說,真正令到觀眾發笑的,並不僅僅是小丑的搞笑滑稽,還有小丑演員在濃妝之下「好真誠、好赤裸」的自我表達。小丑故事大多都會設立一個情景,即小丑不斷遇到困難,再嘗試解決困難、達到目的,「一次不行,便試100次——這便是小丑精神」。
親赴異國邀劇團演出 「用ChatGPT傾番嚟」
帶着這種不達目標不放棄的「小丑精神」,陳麗妮創立了小丑不丑劇團,並將默劇節帶到澳門,經歷資金不足、疫情影響,仍未放棄。在她看來,儘管由民間劇團自行籌辦的默劇節在資金、場地方面都有難處,但最大的難點卻是「找到世界各地高質量、非業餘的節目,並帶回來給觀眾」。為此,她親身飛往世界各地觀看不同國家的默劇表演,並邀請當地優質劇團到澳門演出。陳麗妮憶起曾在韓國遇到優質表演,對方卻不會說英文,她只能使用ChatGPT實時翻譯與對方交流。
這個「用ChatGPT傾番嚟」的演出,叫做《紙皮俠》(Knights),劇作用默劇的方式搞笑演繹物流發達的時代下,速遞員的絕望和悲傷,將在澳門白鴿巢公園上演,觀眾可以免費入場觀看。除了戶外表演,是次默劇節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室內演出。來自意大利的表演者Carlo Jacucci帶來演出《維他命》(Vitamin),演出者將會扮演不同角色,「其中一個角色是被困在盒子裏的一條蟲,他要如何走出盒子呢?(表演)會好古怪、令人意想不到」。還有陳麗妮擔任編導的《奧丁的眼睛》(The Eyes of Odin),來自日本的默劇演員村瀨千佳子將一個人扮演6個不同角色,「打破我們對於日本女性的想像」。
各國默劇特色紛呈 盼觀眾於「留白」中感受
在陳麗妮看來,儘管各國默劇都是運用肢體、表情與觀眾互動,但不同地方的演出仍然有着各自的特色。「歐洲會比較詩意一些、搞怪一些,令人意想不到,同時融合了許多高難度的雜技;韓國默劇則有着高能量、爆發式的喜劇感;美國默劇強調動作精準度,演員肢體的可變性令人驚訝;日本的表演則類似街頭演出,充滿互動與歡樂氣氛。」至於澳門,本地的默劇表演並不多,但經過前幾年的默劇節,亦吸引了不少默劇愛好者。
「我曾經也覺得默劇會好悶,直到我自己去了倫敦國際默劇節,裏面的一個表演用幽默的方式討論了死亡的藝術——這種無言語的方式直接打動了我的內心,過了這麼多年我都會時常回憶起。因此,我好想將這種演出帶回澳門。」陳麗妮說。儘管在串流媒體(streaming media)氾濫、娛樂方式多樣的當下,曾經風靡一時的默劇已經式微;儘管大多數觀眾都認為默劇「沉悶,冇乜新意」,但在陳麗妮眼中,默劇仍是一門極具魅力的表演藝術:「其中一個魅力是,默劇是無言語的表演,觀眾不需要費工夫,不需要提前了解演出背景,只要坐在場內,便可以直觀感受到表演。」透過默劇節,她希望觀眾在沒有語言的「留白」中,感受表演者「勇敢展現的脆弱、挫敗與喜怒哀樂」。
澳門國際默劇節 2024
日期:11月30日至12月1日
文:王梓萌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