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健康

識食養瘦菌 勤運動 重設脂肪定位助減肥

【明報專訊】點解有人食極唔肥,又有人飲水都肥?

社交平台瘋傳「30秒梳打餅測試」、「手指公測試」等評估自己屬於易肥或易瘦體質。事實上,肥底或瘦底,是遺傳基因和後天環境之間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當中涉及脂肪定位(fat mass set point),身體會自動把脂肪量維持在定位範圍內。若想減肥成功,重設脂肪定位,必須先理解當中機制。

梳打餅測肥瘦體質不可靠

坊間流傳的「30秒梳打餅測試」,是咀嚼無鹽梳打餅,聲稱若30秒內能嘗到甜味,屬瘦子體質;30秒以上才能嘗到甜味,則屬於易胖體質。

香港肥胖學會創辦人、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說:「現時沒有強力醫學數據支持這項測試,而且當中變動因素很多,單是個體之間口水量差異便會影響餅乾融化速度,難以作準。」想知自己是瘦底定肥底,有一個較簡單方法,「留意父母或上幾代長輩的肥瘦,可推斷出自身肥瘦體質」。

脂肪定位 自動調節肥瘦

有人天生「瘦底」,有人卻是「肥底」,其實與脂肪定位有關。袁美欣解釋,脂肪定位的設置點位於下丘腦(hypothalamus),透過下丘腦向身體發出信號或荷爾蒙分泌等方式,讓體重維持恆定狀態。「脂肪定位的原理,就像人體自動調節體溫一樣,當感到寒冷,我們會不自覺抖顫,從而讓體溫回升。相反,太熱時會自動排汗使體溫下降。」

當我們透過極端方法在短時間內極速減肥,身體會調節荷爾蒙改變飽足感,使人更易感到飢餓,同時減慢新陳代謝,降低能量消耗,使身體積累多餘能量變成脂肪,藉此「保護」身體變回常態;這個機制亦說明了為何減肥後,體重容易反彈。相反,若身體突然變重,荷爾蒙會改變令食慾減低,同時提升新陳代謝,讓體重回落至恆定狀態,俗稱「食極唔肥」。

父母一肥一瘦 子女一半機率「肥底」

至於脂肪定位的設定,究竟是先天還是後天?「肥胖在基因上有着遺傳,但由於基因遺傳的隨機性大,若父母一肥一瘦,子女有一半機率可能是『肥底』。」袁美欣說,現時沒研究統計遺傳因素有多大程度導致肥胖,然而先天影響脂肪定位有以下因素。

1. 遺傳基因

除了父母基因的遺傳指令外,目前已發現逾200種基因與肥胖相關,以最常談及的黑素皮質素受體4(melanocortin-4 receptor,簡稱MC4R)為例,MC4R運作於下丘腦,MC4R變異會令大腦無法感知抑制食慾的信號,因此失去飽足感而變得嗜食致肥。2018年發表於Nature Genetics的研究更指出,MC4R和KSR2(kinase suppressor of ras 2)突變會導致極度肥胖。用於MC4R變異而導致肥胖症的藥物已獲歐美審批。

MC4R變異而導致的肥胖症常見於孩童時期,若成年時才發胖,往往不是單一基因變異,可能是多基因變異和後天不良生活習慣而導致,這就要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減肥,情况嚴重者或需要處方減肥藥,甚至接受縮胃手術。

母乳餵哺嬰兒不易肥

2. 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

表觀遺傳能透過母體行為和環境影響基因表現,舉例說,研究已確認母體在懷孕期間攝取大量脂肪會令胎兒「肥胖」。表觀遺傳讓孕婦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影響胎兒健康。若想為胎兒打下先天良好基礎,孕婦應維持健康飲食與多做運動;另外,應避免過度進補而導致體重急劇上升,亦應多留意血糖指數,避免患上妊娠糖尿病,以減少胎兒日後患上肥胖症風險。

3. 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

基因組印記是一種表觀遺傳現象,意指來自父系或母系的特定基因,具有不同活性,而其中一方基因出現變化被「標記」後,遺傳給後代。小胖威利綜合徵(Prader-Willi syndrome)便是其中一例,發病其中一個原因是來自父親第15條染色體長臂功能喪失,而導致的遺傳疾病,會令患者喪失飽肚感覺而不受控地進食,終引發嚴重肥胖症。

另外,嬰幼兒時期種種因素如母乳餵哺、是否經常過分飽肚、有沒有足夠運動等,亦會影響日後脂肪定位。袁美欣建議以母乳餵哺嬰兒,孩子不容易變肥。

先天因素加上後天環境如飲食、運動、睡眠習慣等,便會促成脂肪定位的設置,形成所謂肥瘦體質。當身體設置了脂肪定位,若體重超過或低於預設範圍,身體便會啟動各種機制把體重拉回正軌。

文:彭堦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